救市輿論風向流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救市行動已然到達高潮。幾乎每家中國市民報紙都將中央出手救樓市放在了頭版頭條,區別只是要不要佔據一整個版面。從「喜聞樂見」房產商陷入困境到宣講救市必要性,媒體推薦觀點時的選擇取向在奧運後發生了一場流變。
2008年10月23日

救市行動已然到達高潮。歷經鋪墊之後,中國政府昨夜宣佈了一系列拯救疲軟樓市的政策。幾乎每家中國市民報紙都將中央出手救樓市放在了頭版頭條,區別只是要不要佔據一整個版面。新華社前晚發出的「預熱」時評——樓市調控不是保高房價——重新得到價值發現,不止一家媒體補刊之。

市民報紙自不避諱大書「救市」二字,以形容中國執政者這番重要決策,如葉檀在廣州日報所說:「如果說這不叫救市,那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行動可以叫做救市」。但對由最高級宣傳官員直接控制的官方喉舌,如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來說,「救市」這兩個字,還就是有些說不出口。更多被使用的還是「支持居民購房」等替代詞語。

機關報沒有像都市報一般直撲「降低首付、契稅」的興奮點,在其所刊出的官方新聞稿中,樓市政策只是被排在10項「民生舉措」的最後部分,文首更有大段導語描述新政目的乃是「保障低收入羣衆基本生活」。這一基調在解讀中也得到了貫徹。在央視新聞節目中,救市不是救房價、推進廉租房建設是被反覆強調的要點。人民日報在經濟新聞版總結的標題要點是:一切爲了提振信心。

您已閱讀14%(462字),剩餘86%(28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媒體札記

作者徐達內,徐達內.COM創辦人。從紙媒、門戶、微網誌、電視中探尋中國輿論生態,記錄轉型時代片斷,熱評冷析,亦莊亦諧,給出不一樣的媒體摘錄。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