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9日
在一個「錯誤」的時間,以一種「錯誤」的方式,完成了一次「錯誤」的傳播:一條蛆蟲傳言最終引發遍地爛橘。對中國新聞宣傳主管者和研究者來說,蛆蟲柑橘事件都應該是一個重要的資訊傳播研究樣本,從新聞出現時機、政府公信力、資訊公開方式、傳言認知理念 到媒體報導偏好、受衆心理響應、新舊媒體錯位,皆是這場悲劇的元素。
發佈柑橘市場現狀、普及科學知識之外,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在同一個夜晚向「柑橘傳言」進發,和不那麼「官方」的媒體一起苦口婆心勸導地方官員:謠言止於真相,止於公開。
「傳言的殺傷力往往會遠超過事件本身」,國家通訊社昨播發「新華視點」長稿,對一連串「傳言危機」進行總結。全篇以「傳言」代替更多官方文字中通用的「謠言」二字。三則小標題:危言惡化危機;傳播手段突變增強傳言殺傷力;應對傳言,關鍵是公開透明,加強權威部門的公信力。文章不僅舉出柑橘簡訊,更以早前「劇毒花生」、「酒類致癌」傳言爲例,稱儘管相關部門聲明「子虛烏有」,但網路傳言仍然「客觀上放大了三鹿奶粉事件的陰影,在某些區域性引起了人們的恐慌」。電稿引用專家言論說,對社會危害嚴重的傳言,在加大監管和懲治力度的同時,也不能一味地「堵」,更重要的是公開透明,加強輿論引導。結尾更向官員喊話:在資訊化時代應對「傳言危機」,必須學會運用資訊化的策略。歸根結底,這是一個能否與時俱進地改進執政方式、加強執政能力的問題。
您已閱讀16%(591字),剩餘84%(31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