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

城投轉型的四個原則

羅志恆:城投轉型實質是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核心是剝離城投的政府融資職能、打破市場對地方政府提供隱性信用擔保和兜底的預期。

房地產
由「保交樓」糾紛看地方投資環境的改善

李楠、陳開宇:保交樓糾紛中,地方政府與銀行陷入「囚徒困境」。地方政府需放下強勢架子,以法律和契約尋找共贏。

地方財政緊平衡

賈銘、張亦達:宏觀經濟增速換擋、外部風險不確定性增加、改善民生等剛性支出持續成長,幾乎可以確定,未來財政的緊平衡將是常態。

地方財政形勢困難,如何自救?(上)

羅志恆、徐凱舟:財政緊張之下,不少地方非稅收入提升,如何自救?地方政府千方百計紓解財政矛盾時,尤其要考慮正反兩面的影響。

「復工困境」:地方黨委政府抗疫的博弈模型

葉勝舟:面臨上級嚴厲問責與民衆巨大恐慌的雙向夾擊,地方黨委政府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選項肯定是防控、復工措施從嚴。

中國地方政府敲響債務警鐘

分析人士認爲,未來兩年半內,即將到期的地方政府債務至少會達到3.8兆元人民幣,這將給中國金融體系帶來風險。

Lex專欄:難以被取代的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

中國推動成立的「特殊目的」債券,無法取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因爲如果基建所需資金全部靠發行這類債券,借款成本將顯著上漲。

從GDP創造錦標賽到GDP瓜分錦標賽

張林:中國地方政府或許從GDP創造錦標賽走向了GDP瓜分錦標賽,一些地方覈減GDP正是爲這場瓜分做好了鋪墊。

擾亂市場的「民生工程」應緩行

沈凌:杭州市準備動用財政資金對住宅加裝電梯,以方便住高層的老人,這真的是一個普惠於百姓的「民生工程」嗎?

財政改革:轉移支付的是是非非

吳木鑾:應讓中國地方政府在財政上真正做主,讓地方人大代表、民衆和審計部門發揮資訊優勢來控制地方支出。

教育
中國首次將教育經費與兒童居住地掛鉤

這將幫助城市承擔日益升高的社會成本,但改革也要求地方預算對已登記流動人口承擔責任,這可能更使城市限制人口流入。

營改增
中國營改增「紅利」尚未如期釋放

陳建奇:營改增未改稅收自動穩定器等稅收調控體系弱化的問題,也未改變中央地方財權關係模糊,甚至強化了二者稅收分享做法。

中國殭屍工廠裝點虛假繁榮

山西最大民營鋼廠掙扎多年後終於獲准破產,地方經濟繁榮假象被打破。政府不希望破產,一旦企業破產,失業率會攀升稅收會消失,而該破未破的企業,在中國爲數不少。

如何改善中國環保管制體系?

FT中文網撰稿人鄒至莊、徐袁:中國經濟發展之後,環境汙染問題急需解決。環境問題反映了環保管制的缺點,地方競爭導致履行環保責任不完善,對策何在?

地方債
如何硬化地方政府的預算約束?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從國際國內經驗看,引入債市和配套改革可硬化地方政府的預算約束,地方債未來應占到地方資本性項目融資來源的50%以上。

中國必須收回地方政府權力

滙豐中國研究部主管張之明:如果中國新一屆領導人要調整中國成長引擎的話,他們必須首先控制這個引擎,從地方政府手中收回控制權。

如何制約中國地方政府?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地方政府公司化,負面效應越來越大。這不純粹是地方政府的錯,這是考覈機制的整體失誤,主管者誰也脫不了干係。

底特律破產對中國城鎮化的啓示

中國城市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易鵬: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因產業引導的人口遷移正大規模發生。但底特律是一個提醒:大規模人口遷移可以帶來繁榮,也能帶來破產。

「撤縣改市」熱的體制根源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羅天昊:中國再現撤縣設市熱潮,100餘縣謀求改市。這實爲一種逐利行爲,通過改市,提高官階,乃是官場捷徑,根源在於行政資源的不合理配置。

被誇大的中國投資數字

儘管中國許多地方政府紛紛出臺鉅額投資計劃,但知情人士表示,這些數字其實是對他們希望從境外、國有及民營企業乃至中央政府吸引到的投資所作的樂觀預測,而非地方政府本身在未來幾年計劃支出的金額。

地方債
地方政府發債風險幾何?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中國不允許地方政府發債,但地方政府又通過各種方式欠下鉅額債務,這一癥結的出路在堵不在疏,好的機制可防止過度發債。

根本改革才能化解風險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劉海影:目前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都與地方政府權力不受約束息息相關;各項重要的經濟制度改革,都應以地方政府受到約束爲前提條件。

中國改革新路徑:地方先行

中國城市戰略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易鵬:中央政府頻頻出臺區域發展規劃,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央政府面對改革的層層阻力,將改革的突破點更多寄望於地方的先行先試。

中國壓力測試「太樂觀」

中國銀行業今年進行的壓力測試顯示,就算房價下跌50%,不良貸款也只會「少量」增加。但數位分析師表示,測試的多項假設站不住腳,房價大幅下跌很可能會重創銀行業。

買車還是修路?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按照「多消費少投資」的說法,中國人應該多買車少修路。但我的看法正好相反。中國基礎設施投資並非過濫,而是嚴重不足。

中國地方政府「再地方化」

中國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雪冬:中國地方政府出現從「去地方化」向「再地方化」的轉變趨勢,這個趨勢在基層政權與社會的再組織化、民意的「倒逼」機制等方面都有體現。這個重大轉變對中國政經走向究竟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