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根本改革才能化解風險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劉海影:目前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都與地方政府權力不受約束息息相關;各項重要的經濟制度改革,都應以地方政府受到約束爲前提條件。

目前,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勢態已很明顯。除週期性因素之外,這種增速下滑也有長期性、結構性的因素。 過去10年的高速成長掩蓋了很多問題,一旦高速度無法維持,社會不滿與躁動將會大規模顯露。此時,政府治理制度的改革路徑需要提前設計,以維繫社會、經濟的繁榮安定。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在中國特定國情情況下,如何改革政府治理結構,以達成執政黨領導下的長治久安。

不管是2003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的「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還是前段時間熱議的「改革頂層設計」,都反映出執政黨尋求改善政府治理結構的熱切期望。的確,過去30年中國取得了顯著成長,而在中國國力遠超歷史任何時期的同時,社會問題與經濟問題卻也積累到令人難以忍受的程度。改革之勢在必行已經成爲執政黨內外共識。但對於應該如何抉擇未來道路,朝野上下卻遠談不上達成一致。

許多學者對目前中國治理機制做過透徹分析,稱之爲地方政府競爭制度、分權式威權政府等等。其特點是中央政府在人事權上集權,而地方政府則得到經濟事務方面極大程度的自治權。這一體制的首要問題,是地方政府缺乏法理與財政方面的約束。各地方政府爲追逐GDP快速成長,逐漸走上威權主義道路,追求儘可能大地抽取社會資源,不斷擴張政府邊界,謀求政府主導之下的巨量投資,以此拉動各項地方經濟指標。

您已閱讀20%(548字),剩餘80%(22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