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由「保交樓」糾紛看地方投資環境的改善

李楠、陳開宇:保交樓糾紛中,地方政府與銀行陷入「囚徒困境」。地方政府需放下強勢架子,以法律和契約尋找共贏。

近期某地方政府拉黑某銀行成爲熱搜話題。據報道,因某銀行徑自挪用房地產項目的預售款用於歸還銀行貸款,導致項目建設資金不足而爛尾。地方政府爲了「保交樓」,要求該銀行歸還挪用資金未果,於是地方政府發出了拉黑該銀行的公告,提示下屬各級機構及社會企業,不要與該銀行辦理公積金等業務。此類新聞一出即成爲熱點,由於當事方之一的某銀行一直迴避媒體,形成了各方媒體對銀行業一面倒的批評。

這裏我們無法也無意判斷地方政府與銀行因「保交樓」產生的糾紛中,孰是孰非,但是通過分析常見的「保交樓」事件發生過程,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地方政府與銀行陷入雙輸局面的「囚徒困境」。

一、地方政府與銀行陷入「囚徒困境」的過程

您已閱讀7%(290字),剩餘93%(38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