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中國財政經濟挑戰多發、困難加大的一年,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今年以來,地緣政治經濟衝突及疫情形勢明顯加劇。財政在收入端面臨實體經濟疲軟的制約,支出端又承擔疫情防控、助企紓困兩大支出責任,同時債務還本付息、基層「三保」更是剛性支出。這導致基層財政之責任尤其重大。1-7月份,全國地方級財政收入同比下降7.6%,創下多年來新低,結構上則出現「西升東降」等新的區域分化。部分地區財政矛盾突出,開源節流勢在必行。
地方政府千方百計紓解財政矛盾時,尤其要考慮正反兩面的影響。一方面,增收、減支、借債等措施可以擴充財政騰挪空間,力避地方財政流動性危機。另一方面,部分手段如增加收費和罰款、壓減公共服務支出等很可能導致特定主體的利益受損,小則減弱減稅降費效果,大則對營商環境和信心造成破壞,削弱經濟成長潛力,而債務手段可謂緩兵之計,或加大灰犀牛、黑天鵝事件的風險。
您已閱讀10%(390字),剩餘90%(34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