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營改增「紅利」尚未如期釋放

陳建奇:營改增未改稅收自動穩定器等稅收調控體系弱化的問題,也未改變中央地方財權關係模糊,甚至強化了二者稅收分享做法。

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全面實施營改增,即從5月1日起,試點範圍擴大到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並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範圍,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這是稅收管理體制在近年來的重大調整,也是事關全社會生產生活的重要事件。當前營改增已經開始全面推行三個多月,雖然相關工作還在開展,但潛在影響逐步釋放,營改增問題亟待進一步評估。

結合當前穩成長的角度看,外界更加期待的是營改增是否能夠促進經濟成長?對此,政府年初強調營改增總體稅收只減不增,今年相比改革前將減稅5000億元。如果按照2015年營業稅與增值稅相比2014年成長3.7%來測算,2016年兩稅收入將達到52272億元,若在基礎上減5000億,那麼今年兩稅收入總額僅在4.7兆左右,比2014年還低,這體現了減稅力度較大的事實。

然而,從目前的數據來看,營改增的減稅紅利尚未有效釋放。今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72236億元,同比成長8.6%。若考慮扣減出口退稅等因素,上半年全國稅務部門組織稅收收入64979億元,同比成長9.4%。從主要收入項目來看,上半年國內增值稅同比成長8.7%;營業稅同比成長15.6%。稅收總額不僅未見明顯減速,而且還高於經濟增速,營改增的減稅效果受到質疑。

您已閱讀22%(544字),剩餘78%(19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