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2016年度報告

財政改革:轉移支付的是是非非

吳木鑾:應讓中國地方政府在財政上真正做主,讓地方人大代表、民衆和審計部門發揮資訊優勢來控制地方支出。

轉移支付有很多是是非非。一方面,中央政府將大量收入作爲轉移支付資金髮放給地方政府。另一方面,轉移支付的爭議很大,甚至有大量的資金使用方批評中央政府過度集權導致地方一些亂象。在筆者數年前的調研中,福建一位縣委書記就直言不諱的說,「我要是醬油,你給的是鹽巴」。雖然這資金可以湊合着用,現實中造成很多浪費(他當時指是一項教育轉移支付要求用於改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而該縣的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相當成熟,他們需要的是更多優秀的教師)。

《中國農民調查》一書認爲,分稅制改革造成了地方財政上的虛弱,因此,許多地方公共開支都攤派到農民頭上,這與農民、農村問題密切相關。而分稅制主推者朱鎔基2011年到清華大學參加百年校慶時對一些負面說法進行反駁。他認爲,中央財政收入雖然多,但實際留在中央政府層面不足兩成(而分稅制前此比例更高一些)。因此,大部分錢只不過經過中央政府之手,最終返還給地方政府了。因此,責怪1994年分稅制是沒有根據的。不過,他同時承認,分稅制中「返還支付的方式」是有缺陷的。

您已閱讀7%(436字),剩餘93%(56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