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改革

臺灣
臺灣急診亂象凸顯醫療危機

林怡廷:臺灣健保制度遭濫用,等牀、壅塞已成爲急診的日常風景。當急診變成24小時便利店,這個系統還走得下去嗎?

美國衆議院通過「川普醫保法案」

川普在立法方面取得首個大勝利,但法案在參議院的前景仍不確定。民主黨人稱法案會令大量美國人失去醫療保險。

川普
誰毀了川普的「百日新政夢」?

壽慧生:川普兌現競選承諾的努力連連受挫,對他的後續改革計劃也構成致命打擊。「百日新政」很可能流於口頭。

川普
川普警告共和黨議員:必須通過新醫改法案

川普要求共和黨議員必須在週五通過新醫保法案,否則「歐巴馬醫改」將延續。此事將考驗川普能否執行其他議程。

速讀
中國醫生「慌」又「荒」

一位自稱「基層醫生」的網民在健康界(Cn-healthcare)網站上評論道:「我們每月拿回家的薪水少得可憐……我覺得我們被逼成爲賣藥的了。」

醫療
中國五年健康規劃受制於醫生短缺

中國計劃2020年醫生總數增加近40%,但醫學畢業生因薪資低、工作強度大而選擇其他行業,使該計劃面臨嚴峻考驗。

醫療
魏則西事件只是醫療亂象的冰山一角

聶日明:中國醫療亂象絕不是百度和莆田一家公司、一個協會的亂,而是整個行業普遍性的亂。遺憾的是,魏則西之死,可能會加深部分民衆和決策層對民營醫院和醫療市場化的不信任,強化公立醫院的壟斷地位,使中國醫療距離市場化越來越遠。

醫療
權利秩序:醫療領域的治道變革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醫療領域的治道變革是要把權力的秩序結構轉變爲權利的秩序結構,衍生出複雜的內生治理機制,讓官僚無法干預,突顯醫生和經營者的作用。

醫療
中國醫改的下一步怎麼走?

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接受FT中文網專訪時認爲,中國一方面應完善和整合醫療籌資體系,另一方面要改革醫療服務體系,改變醫療資源分配「倒三角」狀況,解放醫生,鼓勵社會辦醫。

中國藥價改革危及醫院收入

零加價政策短期內對中國患者來說是個好訊息。但醫藥業分析師稱,醫院或會通過提高使用費來應對這一政策,因爲債臺高築的地方政府不大可能有能力填補醫院的預算缺口。

勿以「破壞者」爲榮

FT專欄作家盧斯:在2014年的達佛斯等全球論壇上,「思想領袖」、「破壞者」等辭彙又將鋪天蓋地而來。如歐威爾所言,政治語言就是把空話說得煞有介事。

中國「免費醫療」的可能道路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江宇:從國情出發,免費醫療模式或許最爲有效的模式,中國目前也有條件實現,向「全民免費醫療」制度進行過渡可從三方面入手。

美國醫改應多些經濟學思維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鄒至莊 :歐巴馬醫改是強迫民衆選擇由政府指定的醫療保險,費用昂貴經濟效率低下,更好且更簡單的方案是由政府提供優惠券。

美國應改變醫療行業薪酬體系

FT專欄作家邰蒂:說服美國的主流醫療機構拋棄「按服務收費」模式、改爲工資制,對完成醫療改革至關重要。因爲前一種方式可能會提供不恰當激勵。

醫療
FT社評:中國醫療不僅僅需要反腐

葛蘭素史克因涉嫌賄賂中國醫生遭到調查。外國公司在中國的這類不當行爲當然應受懲處,但中國醫療體制中的一些更深層次弊端也需要得到整治。

醫藥
中國醫藥市場的灰色地帶

葛蘭素史克賄賂風波凸顯中國醫藥市場的依然普遍的腐敗現象。中國和美歐監管方都試圖遏制這一現象,但從醫藥公司角度而言,放棄這種「潛規則」會引發陣痛。

農民工
中國農民工醫療的難題

在宏觀層面上,中國政府已經把醫療改革列爲需要優先處理的要務之一。但微觀領域的情況不容樂觀,比如,如何讓幾千萬生活在赤貧中的農民工享受到醫療服務?

中國致力改善公共醫療

中國政府認爲改善醫療服務對於維持社會和諧至關重要,並且希望私人部門都能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正在積極研究全球醫療體系的可借鑑之處。

醫改
中國人爲何對醫改失望?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陳秋霖:中國老百姓對醫改成效的感受與預期有差異,既有客觀原因造成,也有一些是主觀上推動不力導致,希望改革不要讓老百姓等太久。

醫改
中國醫改海外獲好評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陳秋霖:最近的一系列事件讓人質疑中國醫改,但國際學界和政界卻對中國醫改進展有較高評價。爲什麼中國醫改牆內開花牆外香?

中國醫改要避免「輪迴」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陳秋霖:中國新醫改三年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明確了向健康回歸的改革方向。歐美醫改陷於週期輪迴中,希望中國醫改能避免這一命運。

社會資本辦醫有錯嗎?

中國社會科學院碩士研究生王昕天:筆者對於江宇的《社會資本辦醫的幾個誤區》無法苟同。近二十年國際醫改的大趨勢正是「有管理的市場化」,社會資本辦醫應成爲中國醫改的方向。

Lex專欄:美國爲何國富而政府窮

與其它富國相比,美國要富裕得多,未來幾十年人口因素帶給財政償付能力的挑戰也溫和得多。那麼,爲什麼未來幾十年美國政府的財政狀況將比其它富國更爲疲弱?

社會辦醫的幾個誤區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江宇:社會資本辦醫,既不能解決看病難,也不能降低醫療費用。中國醫改的主流,應該是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均等化。

中國醫療保健業蘊含大商機

麥肯錫報告稱,隨著保險覆蓋更廣,老齡化、城市化和生活方式轉變導致的需求上升,中國醫療保健開支成長可能會快過GDP,到2018年可能達到6300億美元的規模。

南韓
南韓人爲何不怕去醫院?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金宰賢(南韓):在南韓,看病既容易,又便宜,讓人覺得去醫院沒有心理負擔,這和我在中國去醫院的感受完全不同。

醫改讓歐巴馬重新振作?

FT專欄作家拉赫曼:美國國會批准醫改方案,使歐巴馬政府重新振作起來,這將對美國外交政策產生間接影響。畢竟,世人如今領教了歐巴馬的堅持不懈。

美國醫改要動人民幣的乳酪?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歐巴馬不會爲谷歌與北京惡語相向,但會爲健保法案推動所需財政資源,不惜與北京翻臉,因爲這是歐巴馬的核心利益。

智庫
中國民衆如何看新醫改?

零點研究諮詢集團:醫療改革問題是2009年度中國城鎮居民關注的首要問題;近六成居民樂觀期待新醫改方案的功效,同時,也有近四成人認爲新醫改方案依然難以解決看病就醫難的問題。

美國
Lex專欄:歐巴馬醫改2.0

15年前,「要麼接受、要麼放棄」的做法令希拉里的醫改方案遭致失敗,但本屆政府看上去卻是不立法不罷休。在週四召開醫保峯會前夕,歐巴馬押上了所有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