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裏,社會辦醫(social medical)指的是公共醫療,特指政府舉辦的醫療。而中國說的「社會資本辦醫」,含義恰恰相反,指私人投資辦醫院。這意味著:在英美人眼裏,社會是屬於公共的,而在中國人眼裏,社會是屬於私人的。這種區別背後的東西殊爲耐人尋味。
近日,中國政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尺度之大出乎輿論預料,甚至出乎不少民營醫院老闆的預期,市場一片叫好。不少論者將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希望寄託於此。
這一希望的理由有二。一是認爲能夠增加醫療服務供給,緩解供需缺口。二是民營和公立醫院競爭,能夠降低價格、提高質量。實際上,無論從理論、實踐還是國際經驗來看,這兩個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社會資本辦醫,只是一個補充措施,屬於錦上添花,最多能夠解決一小部分特需醫療服務的便利問題。如果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希望寄託在社會資本辦醫上,反而會干擾醫改大方向,使政府放棄應盡的義務。
您已閱讀6%(405字),剩餘94%(69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