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醫療資源配置的公正與效率問題,學者們習慣於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來分析。從管理學的效率來講,醫院如果總是留一定數量的空牀位,就能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便是有效率的。從經濟學效率來講,所有牀位都用上了纔是有效率的。但直覺告訴我們,這是錯的。因爲在市場中,沒有充分利用的東西很多,而且也未必是浪費。比如計程車肯定是有空駛的,而四個座位肯定不一定是坐滿的,大多數座位沒有充分用起來。道路上通常不是擠滿了車,而一旦充分利用道路了,我們稱之爲塞車。我們學者有很多書,不可能都看完,或者充分發揮這些書的作用。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精力和才華,也不可能都利用到極點。如果真的利用完了,那也是一個很糟糕的事情。但是,追求牀位能夠普遍利用,醫生一直滿負荷運作,卻一直是衛生部門追求的效率目標。
「效率」從宏觀來看好像是客觀的,但從微觀來看其實不是客觀的。從具體角度來說,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涉及到不同商業模式的選擇。比如餐館老闆會計算收停車費是否對餐館運營更有效率,銀行老闆會考慮是否取號收費,按什麼分類取號更有效率,VIP的設置就是這樣一種安排。醫院是否要收掛號費,收多少,將掛號費和收小費、服務費相比較,哪個更有效,若將這些因素作爲醫院的商業模式來考慮,實際上就只是各個醫院不同的商業模式選擇而已。高掛號費、高職稱就是優質醫療嗎?從主觀上來說,是不一定的。什麼叫好醫生?好醫生是指能醫好病人,醫術高明,而不是職稱高,掛號費高。現在從管理上來說,醫生看病收取紅包是腐敗,但從商業模式的選擇來說,又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爲醫療本身是服務業,既然是服務業,醫生態度好,治療效果好,拿到紅包,跟美國飯館服務員拿小費差不多。
天則經濟研究所的報告稱,行政配置資源、特權分配、價格管制都會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這是正確的。因爲行政配置資源,往往從外在的指標進行管制,如數量、價格、戶籍等。不同部門都有管制的抓手,在醫療部門,其抓手就是控制牀位數量,限制醫療服務和醫藥價格,管理醫護人員編制,制定行政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