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醫改

中國人爲何對醫改失望?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陳秋霖:中國老百姓對醫改成效的感受與預期有差異,既有客觀原因造成,也有一些是主觀上推動不力導致,希望改革不要讓老百姓等太久。

最近,摩根銀行、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和權威《柳葉刀》雜誌相繼發佈關於中國醫改進展的評估,都對中國醫改三年來的進展和階段性成果給予了很高評價。(詳見筆者的上篇文章《中國醫改海外獲好評》。)

但是,看病貴、看病難問題的解決離公衆的期待顯然還有距離。自2003年以來,中國政府不斷增加對醫療衛生的投入,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逐漸下降,但是近幾年衛生總費用的上漲很快,因此個人醫療衛生支出水準繼續較快成長,2009、2010年個人衛生支出對衛生總費用成長率的貢獻率基本維持在2008年的水準。醫患矛盾甚至有凸顯的趨勢,去年和今年已經發生了數起影響很大的醫生受害案。所以中國醫改看似牆裏開花,牆外更香。筆者上一篇文章分析了爲什麼「牆外更香」,本文將討論爲什麼牆內沒有牆外香?

首先,客觀地講,不同人羣在醫改中的獲益程度不同,評價也自然有所不同。一方面,這是由醫改向農村和基層傾斜的改革策略所決定的。「保基本」、「強基層」優先體現的是公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讓農村人口、城市低收入人口從醫療保障和服務條件較差的狀況下,快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醫療保障和服務,相對於城鎮職工和事業單位人羣,他們的受益更爲明顯。醫改成爲很多地方城鄉統籌改革實踐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醫改畢竟不只是做增量,必然會動一些「存量」,重新配置資源,醫療衛生體系中利益相關羣體必然有的得,有的失,有一些反對意見也是預料之中,尤其是在原有體制中獲益最多的羣體,最容易感受到利益受損,從而反對意見更大。

您已閱讀35%(656字),剩餘65%(12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