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wei zheng
清代的正史、野史與筆記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當代已無翰林院或國史館,但達官貴人的「飾終之典」,尤其是訃告悼詞的「評價」,字句必爭,以至屍體累年不得火化。這常令人懷疑生錯了時代,不知自己是否仍屬十八世紀清帝的臣民。

既然「實錄」不實,而滿清所有官修史書,均有同病,那麼要了解清史的實相,豈可不廣搜非官方的本土的乃至域外的資源?例如晚清史研究,所謂野史、筆記、碑傳、年譜、日記、函札、回憶錄,以及外人記載等,越來越受論者重視,合乎邏輯。

您已閱讀5%(109字),剩餘95%(21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重讀近代史

朱維錚,1936年出生,江蘇無錫人。復旦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專門史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史、中國經學史、中國史學史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曾主持編輯《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中國文化史叢書》、《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等。 1987年以來先後應邀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南韓高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擔任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著作有《走出中世紀》、《音調未定的傳統》、《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維新舊夢錄——戊戌前百年中國的「自改革」運動》(與龍應臺合作)、《壺裏春秋》、《中國經學史十講》和《孔子思想體系》(合作)等。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