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

習近平告訴拜登中國願與川普合作

中國領導人在祕魯舉行的第三次「習拜會」上表示,北京方面準備好與即將上任的川普政府合作,管控好兩國關係中的分歧。

智利
反常的智利

張原峯:非理性的民意基礎和不成熟的政黨政治彼此強化,形成了典型的民粹政治,而「拉美化」也成了政府管制失序和社會發展停滯的代名詞。

亞洲
美國印太戰略漸露崢嶸

張鋒:今年APEC會議前後,美國印太戰略實質化,對華「攻勢」加強,中方略顯守勢,地區局勢進入一個新的節點。

FT社評:超級大國競爭讓東南亞承壓

隨著中美緊張局勢升級,東南亞國家可能被迫選擇站在哪一邊。陷入兩難境地的小國已經感到不安。

美國對抗中國之際加大推動雙邊協議

美國正極力推動其他亞洲國家與之進行雙邊談判,但美國想在貿易問題上在中國的後院包抄中國並不那麼容易。

貿易
跨境電子商務貿易賦予全球中小企業「機遇賽道」

王樹彤:機遇賽道的價值,在於維護國際貿易的多樣性與全球貿易的公平性,讓中小企業在全球貿易市場擁有自己的舞臺。

APEC
川普在APEC峯會上要求印太國家終止貿易舞弊

川普在APEC年度會議上講話時,敦促印度太平洋地區國家與美國達成公平互惠的經濟關係。聽衆裏幾乎沒人爲他的講話鼓掌。

全球化拋下美國繼續前進

在川普忙於撕毀貿易協議之際,其他國家正在尋找加速全球化的方法而將美國排除在外,並對美國熱衷的雙邊協議興味索然。

美國向中國交出亞太經濟一體化鑰匙?

這個週末,當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祕魯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坐到一起時,他也許會感到正在把全球經濟的的鑰匙交給中國領導人。

TPP夭折將使中國重推亞太自貿區

反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是川普的核心主張,他的當選使中國得以順理成章地推動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

財經

美日不應抵制亞投行

日本再建基金會主席船橋洋一:美國和日本繼續抵制中國領頭的亞投行,可能導致自己在亞洲被邊緣化,也會坐實中國的懷疑,即歐巴馬「重返亞洲」其實是遏制中國的政策。美日應與亞投行積極合作,同時使佈雷頓森林機構走向現代化,這將帶來雙贏的結果。

留住APEC藍,先要治環保庸官

讀者王利文:治霾先要治官,特別是要治環保部門中那些無所作爲、不敢擔責的的庸官。中國環保部門只有改變執行力軟弱的形象,才能留住APEC藍。

美國
不虛此行:歐巴馬的亞洲之旅

前美國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兒:離開華盛頓時,歐巴馬因期中選舉及總統支持率下滑倍受打擊;回到華盛頓時,他卻帶回了一堆實實在在的成果。

中美氣候聲明需要綠色金融支持

環境網站「中外對話」:中國和國際社會都應意識到,任何一個氣候協議若想實現真正運轉,都需要一個反應靈活的金融體系爲其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資金。

中國效率vs美國黨爭

FT駐華記者米強:在美國共和黨贏得期中選舉後,被國會僵局搞得筋疲力盡的美國企業高階主管,很可能會希望看到美國政界表現出一點點像中國那樣的進取精神。

亞洲

中美爲氣候談判注入希望

FT社評:歐巴馬和習近平在北京出人意料地就減排問題發表了聯合聲明,爲巴黎氣候變化談判帶來了新的轉機。其中最大的加分點就是中國願意作出承諾,這將令其他國家更難找到觀望的理由,從而提高達成多邊協議的可能性。

外界對中美減排聯合聲明反應不一

歐洲對中美兩國這一意外之舉反應冷淡,美國共和黨則對此表示反對,但也有人對中美擱置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長達20年的分歧表示熱烈歡迎。

中外對話:專家眼中的中美聲明

中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鄒驥認爲美國的減排目標保守,中國實現峯值的目標是有風險的。但美國能源基金會北京低碳發展項目主管則認爲中國的目標踮起腳尖也是夠得著的。

APEC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薛力:中國以超乎奧運標準的環保措施舉辦APEC併力推「亞太自貿區」,意圖何在?迅速崛起的中國仍只是「具有全球影響的地區大國」,這一背景決定了其在不同領域的外交取向:擅長的雙邊外交不能放棄,以往較少使用的多邊外交要大力強化。

中國對外戰略難比「馬歇爾計劃」

中共中央黨校陳建奇:無論是目前中國經濟佔全球經濟的比重,還是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都無法與二戰後的美國和美元相比,能否將中國對外戰略比作「馬歇爾計劃」值得商榷。三重挑戰預示中國在全球佈局的時機並不成熟。對「一路一帶」構想的解讀務求理性。

歐巴馬
分析:歐巴馬在北京APEC「有人氣」

遭遇期中選舉挫折的歐巴馬,在北京出席APEC峯會時卻像個搖滾明星。無論怎樣渲染美國的衰落和歐巴馬在國內的政治困境,歐巴馬所代表的是一種價值觀的精髓。

政治

亞洲

政治

政治

政治

FT社評:中日關係的一線曙光

人們期望中日領導人在北京的握手標誌着兩國關係的新開始,但這最終取決於中方。保持關係緊張對中國更有利,若習近平尋求更務實的中日關係,將贏得國際讚譽。

沒有笑容的「習安會」

中日兩位領導人的首次會晤僅持續25分鐘,彼此握手時,雙方臉上哪怕是客套的笑容都沒有,但這仍然意味著,已陷入冰點的中日關係有望解凍。

安倍對華態度緣何軟化?

復旦大學教授馮瑋:從否認釣魚臺主權存在爭議,到曖昧承認東海問題的「不同主張」,日本首相的態度轉變,是對其執政情況的真實反應。改善中日關係,有利日本經濟,也可規避軍事風險。安倍是務實的政客,藉助APEC的場合,中日只是做了早該做的事。

地緣權力轉移視角下的中日互動

FT中文網撰稿人孫興傑:中國GDP超過日本開始了亞洲地緣權力轉移,中日關係隨之緊張,兩國首腦會晤終形成一定共識,但今後兩國在轉型過程中競爭和摩擦仍將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