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美關係

中美氣候聲明需要綠色金融支持

環境網站「中外對話」:中國和國際社會都應意識到,任何一個氣候協議若想實現真正運轉,都需要一個反應靈活的金融體系爲其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資金。

日前發表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可能爲2015年巴黎國際氣候大會帶來突破性進展。聲明中的實際數字十分重要,因爲治理氣候要依靠控制碳排放量,而非籠統的政治決策所能完成。但中國願意設定碳排放量上線的信號意義更爲重大:因爲如此一來,歐巴馬總統便能夠在國內宣傳國際減排行動的條件已經成熟,他便有機會提高美國的減排目標,進而推動全球各國簽訂一份宏大的氣候協定,將氣候變化維持在可控制範圍內。

但解決氣候問題還存在一個重要癥結,那就是資金。根據國際協商,發達國家出於歷史責任應該承擔減排和適應氣候變化所需資金。根據2009年《哥本哈根協議》,不遲於2020年,全球每年應拿出1000億美元用於治理氣候變化。但自協議簽訂,各國就對這項內容爭論不休。發展中國家呼籲發達國家從公共資金中抽出一部分實現該目標。而發達國家則希望從公共領域和私有領域共同籌資,並且希望較富裕的發展中國家也能出資;並強調與氣候相關的投資能給雙方帶來就業增加、健康改善和城市環境提高等益處。

資金的確是達成並按照科學預測的時間和範圍實現協議的基礎。毫無疑問,富裕國家應該承擔更多的費用,尤其是在支持貧窮國家(比如一些小島國)適應氣候變化上。而以美國在澳洲20國峯會上做出的25億美元承諾爲代表的,發達國家對綠色氣候基金的承諾,則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

您已閱讀22%(551字),剩餘78%(19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是一家關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非盈利機構,專注於分享全球經驗和知識,推動氣候變化科普和建設性對話。對話地球在歐洲、南亞、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17個國家有專業的編輯團隊,使用8種語言發佈氣候和環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