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對外戰略難比「馬歇爾計劃」

中共中央黨校陳建奇:無論是目前中國經濟佔全球經濟的比重,還是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都無法與二戰後的美國和美元相比,能否將中國對外戰略比作「馬歇爾計劃」值得商榷。三重挑戰預示中國在全球佈局的時機並不成熟。對「一路一帶」構想的解讀務求理性。

近期亞太經合組織(APEC)峯會在北京召開,北京藍天引發社會各界對霧霾等極端天氣的熱議。同時中國在全球的戰略佈局更受關注,APEC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及互聯互通等議題凸顯了中國因素,尤其是伴隨美國TPP等邊緣中國的新型秩序談判的持續推進,中國如何破局成爲金融危機以來的重要看點。本次APEC峯會籌備以來,諸多評論試圖藉助「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編者注:亦可參看FT中文網專題討論 )的角度理解中國的全球戰略動向,儘管相關觀點仍存爭議,但「馬歇爾計劃」的冠名已經足以向外界展示中國的宏圖偉業,也彰顯未來全球治理的中國身影。

然而,觀察現代社會全球經濟秩序變革歷史,缺乏諸如世界大戰等外生衝擊的情況下,國際經濟秩序的調整因必須破除既得利益而十分艱難、漫長。儘管美國在19世紀末期經濟總量就已經超過英國,但如果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美國可能還難以在20世紀50年代取得全球秩序的主導權。當前中國經濟總量僅僅位居全球第二,科技、軍事等綜合國力仍然與強國有較大差距,在此情況下,大肆宣揚中國在全球戰略佈局乃至話語權的爭奪可能有些操之過急,相關事項必須進行客觀審慎分析,更加理性地思考推進。

從現實來看,將中國海外投資爲主導的國際經濟合作行爲等同於「馬歇爾計劃」並不客觀。

您已閱讀13%(527字),剩餘87%(34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