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中午,習近平和安倍和實現了時隔2年半的中日首腦會談。雖兩人表情凝重,但可以認爲,持續緊張的中日關係自此將趨向緩和。
再度執政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多次表示,「希望和中國領導人進行不設任何條件的會談」。但是,中方對安倍這一訴求的回應非常明確:承諾在任期間不再參拜靖國神社;承認釣魚臺主權存在爭議。雙方各執己見。正當雙邊關係似「山重水複」時,11月7日,中日達成的「四點原則共識」似「柳暗花明」。日本主串流媒體紛紛發表評論,稱APEC會議前日方態度終於軟化。日本《東京新聞》更以「承認釣魚臺問題存在爭議,中日首腦將舉行會談」爲題,進行了報導和分析。
轉首回望,安倍有關釣魚臺問題的表態是日趨「軟化」的。去年5月,安倍在接受美國《外交》雜誌專訪時,矢口否認釣魚臺主權存在爭議,「稱日方在過去同意擱置,完全是中國大陸的謊言」。6月,安倍安全保障局長、安倍外交智囊谷內正太郎向中方提議,「不承認存在主權爭議,但不妨礙作爲外交問題處理」,此提議被廣泛解讀爲承認存在「外交爭議」。但是,中日「四項原則共識」中的表述則是:「雙方認識到圍繞釣魚臺等東海海域近年來出現的緊張局勢存在不同主張」。何謂「不同主張」,其實就是曖昧承認釣魚臺存在「主權爭議」。
您已閱讀24%(524字),剩餘76%(16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