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

地緣權力轉移視角下的中日互動

FT中文網撰稿人孫興傑:中國GDP超過日本開始了亞洲地緣權力轉移,中日關係隨之緊張,兩國首腦會晤終形成一定共識,但今後兩國在轉型過程中競爭和摩擦仍將是常態。

中日領導人終於實現了會面,這意味著中日關係到了止跌點。兩國媒體對領導人會面的報導也出現了微妙的差異,中國媒體的報導中主要集中於歷史、軍事安全等原則性問題,重申了中國的立場;而日本共同社則突出了安倍提出的建立中日海上磋商機制。此外,中日領導人會面的影片和影像也顯示了中日關係的溫度,握手卻很少有眼神的交流,就像安倍自己說的,「終於」見面了,也沒有讓大家「失望」。會面至少意味著關係不會在繼續惡化了,然而,止跌並不意味著馬上反彈,中日關係要回到正常軌道恐怕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去磨合。

先前,中日領導人是否見面一度成爲APEC峯會關注的焦點,先前中國媒體也呼籲不要讓安倍搶了鏡,但中日領導人是否會晤的確是此番APEC的潛在主題。中日兩個亞洲大國三年來並沒有實現領導人的會面,尤其是兩國領導人完成換屆,高層交往還是沒有恢復,中日關係也成了東亞的不確定性因素。因此,中日領導人會晤與否確實是比較棘手的問題:中國是東道國,需要對所有來賓 盡地主之誼,安倍當然也不能例外;若中日首腦還沒有真正見面,中國作爲正在崛起,並且志在擴大話語權的國家,顯得有些不夠大度。在這個傳媒高度發達的時代,中國的不大度會被放大,因此,安倍」搶鏡「也有雙重的意思:不能讓APEC主題發生偏離;不能因中日雙邊關係而損害中國多邊外交的「主場」。

最近半年來,中日通過各種管道就首腦會面進行磋商,最終的成果就是四點共識,可以說,這也是中日關係目前能夠達到的「最大公約數」,雙方都作出了讓步和妥協,在共識中也包含了各自的主張。中國強調在歷史問題、釣魚臺問題上的立場,而日本則有意迴避這些具體問題,強調在原則上願意改善中日關係。無論歷史問題還是釣魚臺問題都是難以在短期解決的問題,能夠做到的是將這些問題先冷凍或者擱置起來。

您已閱讀28%(736字),剩餘72%(19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