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寄予厚望的中美貿易協議簽署,雙方原計劃在今年智利APEC會議期間舉行,然而計劃卻因智利應對反常的突發事件而泡湯了。
僅僅因爲地鐵等公交系統票價微幅上漲就引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這聽上去的確有些反常。智利作爲南美經濟發展和國家治理的典範一直是人們的固有印象,新千年以來,智利在拉美各國當中經濟發展極爲穩健,是該地區最爲繁榮的國家,2018年人均GDP爲15923美元,爲拉美地區首位,智利也擁有拉美各國最高的經濟自由度、政府清廉指數和人類發展指數,並已於2010成爲該地區首個OECD成員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對拉美地區所在國家的經濟表現進行了整體評估,預計該地區全年經濟成長爲1.4%,作爲這個大陸有重要影響力的ABC三國,阿根廷年度經濟成長表現爲0.4%,巴西預計全年的經濟成長爲1.8%,而智利的預估成長率爲3.8%。今年8月,知名市場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對拉美多國展開領導人形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智利總統塞瓦斯蒂安•皮涅拉以68%的支持率排在各國元首的第一名。這位中右翼總統於去年上臺,也是他第二次當選智利總統,他於2010年到2014年有過第一次總統經歷,所以此次民調應該排除選後蜜月期因素的影響,智利今年的經濟表現可能也是鞏固其良好形象的首要因素。
此次公交和地鐵票價是一次浮動定價調整,交通管理部門旨在調節高峯時段人流量,以美元計價漲幅最高也就5美分,卻引發瞭如此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著實讓人非常的喫驚。但這從另一方面反映了智利普通民衆,特別是年輕人和中下階層民衆對生活現狀的強烈不滿,這些不滿又直指現任政府和總統皮涅拉。據拉美與加勒比經濟委員會(ECLAC: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統計,智利是拉美地區貧富最爲懸殊的國家,1%的富人掌握著 26.5%的財富總量,而占人口比例超過 50%的低收入族羣,只佔有全國財富總量的2.1%。這是一幅無法和諧拼合在一起的國家面貌,而民調更是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