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

轉型與解體——戈巴契夫的悲劇

張千帆:蘇聯轉型失敗,戈巴契夫自己大權旁落,以至在世時親眼目睹俄羅斯侵烏,這不僅是他的個人悲劇,也是俄、烏乃至整個世界的悲劇。

戈巴契夫:漫長的告別

徐瑾:戈巴契夫高齡去世,對他的評價,爭議遠未結束。放手,大概是對於戈巴契夫最精確的評價。俄羅斯改革爲何不順利?休克療法如何評價?

每週時事分析:戈巴契夫給中國的啓示

曹辛:在改革上戈巴契夫沒有節奏感,缺乏輕重緩急,而最重要的是,沒有讓廣大民衆得到經濟實惠,這使他的改革缺乏穩定而廣泛的支持者。

戈巴契夫——極權帝國的終結者

戈巴契夫結束了蘇聯的一黨共產主義統治,停止了全球軍備競賽。他的政策終止了「無產階級專政」,結束了冷戰,但在此過程中導致了蘇聯帝國的解體。

當喬治•凱南談冷戰的時候,他在說什麼?

金慶錦:「冷戰」這個歷史話題在當下似乎又重燃火星。談起冷戰,凱南是繞不開的人物。美國今日很多外交政策中仍能看到凱南的影子。

戰爭正加速烏克蘭「去俄羅斯化」

王英良:戰爭加劇了自冷戰結束以來烏克蘭對蘇聯「共產主義」政治符號以及俄羅斯文化的抵制和疏遠,刺激了新一波的「去俄羅斯化」。

蘇聯
二戰之後的綏靖主義:索忍尼辛之問——烏克蘭系列之七

秦暉:「蘇東劇變」似乎使「索忍尼辛之問」自然冰消。但今天的烏克蘭事態又提示:這個問題顯然還有待於回答。

俄羅斯
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的衝突:北約東擴與俄羅斯西進

劉遠舉:歷史會反覆重複,那些前現代、現代性的矛盾會慢慢積聚自己的力量,直到危機徹底爆發,而人類的教訓則是,從來不會吸取教訓。

韓戰
韓戰的美國戰略:始終鎖定首敵蘇聯

葉勝舟:韓戰期間,美國決策層自始至終不願主動與中國打全面戰爭,自始至終確認主要敵人爲蘇聯而非中國,主要戰場爲歐洲而非亞洲。

歷史
世界大變局:蘇/俄影響中國百年

何亮亮:21世紀,中華強勢崛起與復興中的俄羅斯連手,結成事實上的同盟,控制了歐亞大陸這個世界島,與西方世界形成既合作又競爭對抗之勢。

鄧小平
布哈林啓發鄧小平,鄧小平改變中國

何亮亮:布哈林冤死獄中,鄧小平則壽終正寢。布哈林未能繼續推動蘇聯的改革,受他影響的鄧小平則拯救了中國。

中國傳媒上的「柏林圍牆」

錢鋼:30年前倒塌的柏林圍牆是一個政治符號。二戰後,從切分柏林、修牆到牆的倒塌,70餘年,中國對它的政治立場兜了一個圈。

「五頂帽,一面旗」:1949年以來的中蘇(俄)關係

錢鋼:若論國與國之親疏冷暖,乃至愛恨情仇,中蘇(俄)這對最初的兄弟、之後的死敵,最近的戰略伙伴可謂奇葩,我們以中國官媒上之「語象」做一梳理。

蘇聯
從「廚房時刻」到「WeChat時刻」

許章潤:紙媒難言,此處有聲。廣電緘默,羣信囂嚷。大珠小珠,嘈嘈切切,瞬間流散,萬人過眼,好一個深夜WeChat大廚房。

中國經濟已過巔峯?

英國資產經理諾里斯:隨著中國投入製造業、房地產和基礎設施的資本超出可持續的利用率,在生產率不能相應提升的情況下,經濟成長必然減速。中國的經濟模式如今正處於危機之中。那麼,中國經濟是否同1959年的蘇聯一樣,已經走過巔峯?

英雄
堵槍眼的蘇聯英雄可靠嗎?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蘇聯當局之所以製造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是由於蘇軍始終在質量、訓練和素質上處於劣勢,宣傳犧牲精神正好可以彌補這個短板。

迷宮裏的政治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決策即政治,而且首先是內部的政治。很多決策不過是不同利益之間的妥協,各種不完美方案的拼湊。但政治就像是希臘神話裏米諾斯的迷宮,走進去容易,走出來難。

蘇聯
「我們的反省比笑聲少」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七十年代的蘇聯,絕大部知識分子接受了現狀。青年人則擁抱了一種嘲諷文化。他們不僅拋棄了「共產主義理想」,也拋棄了理想本身。

蘇聯
書評:還原一個真實的史達林

FT副總編輯桑希爾:科特金的巨著《史達林》爲我們展現了史達林作爲人的衝動和矛盾。在他看來,史達林的舉動幾乎都可以用時代背景和意識形態來解釋。

速讀
柏林圍牆的倒塌與今天

柏林圍牆的倒塌不僅是25年前東歐劇變的象徵,直到今天它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它提供了一個「永久性撫平過去的傷痕」的機會。FT歐洲版主編託尼•巴伯寫道。

波蘭
紀念25年前的波蘭大選

1989年的夏天,波蘭的大選和新政府的組建開啓了多米諾式的東歐國家和平轉型的序幕。有人稱之爲奇蹟,那麼這個影響世界的奇蹟是如何發生的?它對今天的人們有何教育意義?

M17
大韓航空007號事件之後

1983年,大韓航空007號航班誤闖蘇聯領空,被蘇軍擊落。這成了冷戰期間兩大陣營關係最緊張的時刻之一。美國總統隆納·里根發表講話,講述了事件的前因後果,表明了美國政府的態度。

俄羅斯
謝瓦納茲的一生

前蘇聯外長、前喬治亞總統愛德華·謝瓦納茲逝世,他將作爲反腐鬥士、經濟改革者、冷戰終結的功臣、兩德統一的關鍵人物,以及蘇聯體制的背叛者而被銘記。

藝術
卡巴科夫重拾舊蘇聯記憶

FT中文網撰稿人宋佩芬:定居美國的前蘇聯藝術家卡巴科夫在巴黎香榭麗舍大皇宮舉辦《奇異之城》展,繼續探討烏托邦和現實的雙重生活。

沉默的記憶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歷史學家米哈伊•格夫特說得對,史達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遺產,不是國家結構,也不是領袖崇拜,而是「潛入我們內心的史達林主義」。

蘇聯
書評:蘇聯解體推手——布熱津斯基

FT專欄作家盧斯:主流觀點認爲,季辛吉的影響比布熱津斯基大,是季辛吉促成中蘇反目並緩和了美中關係,但有兩本新書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俄羅斯
一個俄羅斯人眼中的蘇俄變革

FT中文網撰稿人蘇夢夏:言論自由、政治參與和法治是俄羅斯變革所希望帶來的。儘管從政治來看,結果和希望難說完全一致,但這些理念已成爲俄羅斯社會的內在價值。

俄羅斯
俄羅斯不是蘇聯

英國前駐俄羅斯大使佈雷思韋特:俄羅斯不是蘇聯。相比後者,它更開放、更繁榮。幾十萬俄國人在世界各地旅行。網路上,俄國人的數量也多於德國人。

蘇聯
何方:應爲社會主義正名

蘇聯解體20週年之際,國務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前副總幹事何方接受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馬國川採訪時表示,史達林模式是錯誤和失敗的,但社會主義的名譽需要恢復。

俄羅斯
中國眼裏的蘇聯解體

FT中文網公共政策編輯劉波:20年過去了,中國國內對蘇聯解體的討論集中於對解體原因的探尋。其實,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轉型過程,是中國考察自身的一面鏡子。

戈巴契夫的敗筆

FT專欄作家勞埃德:戈巴契夫很早就享有蘇共高層特權,脫離現實,未能意識到人民對消費的渴望,也沒有預見到自己放手的變革竟會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