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耶誕節,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佈辭職,晚上7點32分,在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74年的紅旗被緩緩降下,人類歷史上迄今爲止最大規模的一場社會主義實驗以如此慘淡的方式畫上了句號。
蘇聯的瓦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誌着「冷戰」的結束,美國獨霸局面的到來。在以往的歷史上,一個如此龐大的強權的墜落、國際格局如此巨大的變化,通常都有一個曲折反覆的過程——忠於舊強權的力量不願退出歷史舞臺,造成曠日持久的流血和戰爭。但蘇聯解體的最大特點是悄無聲息——不僅是民衆,將近2000萬蘇共黨員平靜(甚至也許愉快地)接受了現實。一些原蘇聯成員國爆發了戰爭或內戰,但這些戰火都與是否維護「社會主義」無關,只與民族或教派利益有關。
這也許不像是一個大國的覆滅方式,但它就是發生了。在蘇聯解體之後,許多西方分析家傾向於認爲,蘇聯的體制是脆弱的,是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的。但事實上,蘇聯在歷史上遇到過比1991年嚴重得多的挑戰,並都得到了成功應對。例如二戰期間的德國入侵,當時蘇聯執政黨證明了它解決危機的能力,以及它享有的民衆支持。20世紀中期,蘇聯實現過高速的經濟成長,也曾被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視爲一種新的積極力量——也就是說,曾經擁有過自己的「軟實力」。但在1991年,這些「軟」、「硬」實力似乎都消失了,它似乎被無情地掃入了歷史的垃圾堆。而蘇聯的解體,也就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歷史謎題。
您已閱讀20%(593字),剩餘80%(23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