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

二戰之後的綏靖主義:索忍尼辛之問——烏克蘭系列之七

秦暉:「蘇東劇變」似乎使「索忍尼辛之問」自然冰消。但今天的烏克蘭事態又提示:這個問題顯然還有待於回答。

對蘇聯的綏靖

但實際上,對德、日的綏靖雖然結束,新的綏靖——對蘇聯的綏靖又出現了。它從西方對這個戰時盟友爆出的惡行無限遷就,一直延伸到冷戰時代對這個對手的步步退讓。而其實,早在蘇聯還不是盟友的蘇德密約時代,對蘇綏靖就有了苗頭:

二戰初期直到1941年,蘇聯根據蘇德條約和「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密約」,實際是在配合德國。蘇德不僅一開戰就聯手第四次瓜分了波蘭,而且默契地各自分頭侵略:在德國進行「奇怪戰爭」期間,蘇聯迅速吞併波羅的海三小國、侵佔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進攻芬蘭。這些國家當時都是親西方(英法)的。但西方見死不救,結果波羅的海三國被滅,芬蘭與羅馬尼亞則在丟失大片國土後,爲自保而倒向了德國。

您已閱讀8%(303字),剩餘92%(36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