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

詠竹坊
競爭激烈運營改變 嘀嗒出行盈收下滑

這家順風車服務提供商的收入在去年下半年開始下滑,公司解釋是「出行的消費趨勢」發生變化。

靈活就業者的社保政策不應被輿論驅動

劉遠舉:當交社保成爲一種道德上的義務,平臺都開始跟進,一些靈活就業崗位向全職化演變,就業容納量就會下降。

Uber
Uber股價下跌,強勢美元衝擊預訂前景

Uber去年第四季度的出行次數、總預訂量和調整後盈利均創下新高。

網約車
破解拼車盈利難題:綠色出行背後的網路效應與策略選擇

胡興:隨著科技和網路發展,拼車服務勢必向自動化及智慧化方向邁進。筆者透過研究不同定價模式和匹配機制,爲網約車平臺建議提升拼車盈利的策略。

Uber
Uber競購Expedia,謀求探索「超級應用」

知情人士稱,交易意向還處於早期階段。若交易最終達成,將是這家打車公司迄今爲止最大規模的收購。

滴滴
聚合平臺蠶食下,滴滴靠出海破困局

這家常被稱作「中國Uber」的公司,連續第五個季度取得兩位數收入成長,據報它正考慮在香港上市。

浦東機場網約車禁令背後的真問題

劉遠舉:當下經濟承壓,市場需求對各行各業來說都是寶貴的。所以監管部門直接下場,爲國有企業從民企手裏搶市場的現象可能會越來越多。

滴滴
滴滴「王者歸來」

奧爾科特:在滴滴無法註冊新用戶的18個月裏,競爭對手紛紛想抓住這個機會,然而滴滴的整體市場份額只損失了10個百分點。

詠竹坊
嘀嗒出行盈利挫 上市抗衡老對手?

這家志切籌資擴充業務中國順風車服務平臺,已經第三次扣門港交所。

Uber
Uber延續疫後強勁復甦勢頭

這家網約車巨擘稱,它已克服防疫限制解除初期的司機短缺問題,去年末季全球出行次數首次超過20億次,但貨運業務仍然較弱。

滴滴
中國將推出國有約車平臺

這款名爲「強國交通」的應用初期將主要面向黨員和國有企業員工,它將對中國現在的市場領軍企業滴滴構成挑戰。

滴滴
滴滴擔心遭中國監管機構進一步處罰

滴滴內部人士表示,該公司管理層仍擔心公司將受到更多處罰,儘管上月國信辦對該公司處以了人民幣80億元罰款。

滴滴的罪與罰

鄭志剛:對於出於商業目的企業收集私隱資訊的行爲予以必要打擊,自然獲得不少人拍手稱快,但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滴滴這次遭受的行政處罰呢?

滴滴
滴滴從美「收縮」後的商業戰略分析

王英良:從美國退市是滴滴無奈的選擇,也是重啓內外合規、涅槃重生的一個重要契機,首先要考慮如何消除政府對企業運營和數據安全的顧慮。

詠竹坊
滴滴命運下月揭盅 兩大任務接踵而來

中國網約車平臺滴滴將於5月23日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就其退市的議程進行表決,很可能爲其短暫坎坷的上市歷程畫上句號。

滴滴
滴滴赴港上市有兩大難關

知情人士透露,滴滴已開始就上市事宜與香港交易所進行非正式討論。該公司打算在香港上市後啓動從美國退市的流程。

網約車
滴滴延長員工股票禁售期

現任和前任員工不得出售股票的180天禁售期本應在12月27日結束。但據悉這一期限已被延長,而且沒有設定新的終止日期。

滴滴
滴滴啓動紐交所退市和香港上市準備工作

在中國監管機構整頓科技公司的行動中受到衝擊的叫車服務集團滴滴出行表示,該公司將從紐約證交所退市。

網約車
中國宣佈網約車新規,滴滴處境更難

由八個部門聯合發佈的新規包括限制網約車企業對每筆訂單的抽成比例,並敦促它們爲司機提供保險等福利。

Uber
FT社評:Uber仍是不確定時期的風向標

從金融危機結束到新冠疫情爆發之間的10年裏,Uber完美地詮釋了大趨勢。該公司如今的困難表明,趨勢正再次發生轉變。

大舉讓利激勵司機「復出」 Uber業績承壓

受疫情影響,Uber司機運營意願下降。爲激勵司機「復出」,Uber顯著降低抽成比例,這拖累了其第二季度的整體業績。

滴滴
中國七部門進駐滴滴展開安全審查

中國國家安全部和網信辦等七部門採取了不同尋常的舉措,派遣調查人員進駐滴滴辦公室,對這家網約車集團展開安全審查。

中國網約車市場在滴滴受挫之際硝煙再起

在滴滴接受調查期間,中國其他網約車平臺紛紛出臺各種優惠措施,爭相吸引司機和用戶,擴大市場份額。

滴滴突遭網路安全審查,釋放什麼信號?

閆曼:滴滴最近的變故,爲其他科技公司敲響了一記警鐘,尤其是擁有巨量數據和資訊的平臺型科技公司。

滴滴
滴滴赴美上市在即 成長和監管隱憂猶存

滴滴出行在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毋庸置疑,其在2020年拿下了中國90%的網約車訂單,但成長和監管方面的擔憂已經浮出水面。

滴滴出行在美上市有望募資40億美元

根據最新招股說明書,滴滴將發行2.88億股美國存託憑證,按發行價區間中值計算,其市值將達到647億美元。

滴滴
滴滴申請赴美上市

如果順利的話,此次IPO可能成爲自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上市以來,外國企業在美規模最大的一次IPO。

Uber
Uber和加州博弈背後的網路經濟邏輯

李軍:通過Uber和Lyft等五家網路共享企業和加州政府的博弈,我們可以看出新型網路經濟和傳統經濟協作模式下用工制度的矛盾。

Uber
IPO在即,Uber盈利之路在哪裏?

黃震:如何讓Uber盈利而不是繼續虧損?相信這是放在Uber的投資者、管理層和衆多行業觀察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Lyft
Lyft提交IPO申報檔案

這家網約車公司正力爭成爲兩年來在美上市的規模最大的科技公司,試圖以近230億美元的估值融資多達21億美元。

網約車
Lyft多重股權敗壞股東民主

馬斯特斯:Lyft喜歡把自己定位爲比Uber更厚道、更具社會意識,但這並沒有阻止兩位創辦人要以7%的經濟權益控制近50%的投票。

網路+
金融迴歸本質與網路+

陳歆磊、李嘉怡:共享單車、網約車、樂視等案例都有其共性,即資本將本應理性發展的市場吹到一個無法正常運作的高度,致使行業內企業無法合理競爭。

網約車
以網約車爲例:線上資訊中介機制構成壟斷嗎?

劉遠舉:判斷線上資訊中介模式是否壟斷,要對其替代性的考量,要把線下的、天然的、免費的資訊供給機制納入考量範圍。

臧中堂:中國出行業的下半場

神州優車副總裁臧中堂認爲,儘管中國出行行業面臨監管力度加大的陣痛,但剛好碰上產業變革,使得整體發展的熱度不減。

Lex專欄:戴姆勒和吉利想賭一把運氣嗎?

資金雄厚的Uber在中國敗給了滴滴,滴滴也在大把虧錢,而戴姆勒和吉利卻想合作進入這個燒錢的市場。

滴滴
滴滴面臨嚴峻挑戰

在接連發生乘客被害事件後,滴滴無限期暫停順風車業務,除面臨營收損失外,還面臨政府處罰與聲譽受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