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滴滴

滴滴從美「收縮」後的商業戰略分析

王英良:從美國退市是滴滴無奈的選擇,也是重啓內外合規、涅槃重生的一個重要契機,首先要考慮如何消除政府對企業運營和數據安全的顧慮。

近期,在美國上市尚不滿一年的中國網約車公司滴滴(Didi Global Inc., DIDI)表示,從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退市的計劃獲得股東批准。該公司股價因監管而經歷過山車般大起大落的局面就此畫上句號,同時也開啓了滴滴在美市場的「收縮」,這對滴滴來講是一場「新生」。

據路透社報導,滴滴在上月已告知紐交所將推進退市計劃,並擬在6月2日或之後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退市表格「Form 25」,預計滴滴會在提交「Form 25」後10天退市。之前,滴滴股東就退市計劃舉行了表決,結果以7.81億票贊成,3037.48萬票反對獲得通過。這一表決符合國際通行的程式,當然也符合滴滴發展的長遠利益。隨著股東大會審議通過,滴滴在捲入中國政府加強對科技巨擘及其資料庫的監管風暴後得以向前推進退市計劃。滴滴曾告訴股東,公司需要退市,才能開啓實質性地解決中國政府對跨境數據安全的顧慮。從美國退市,是滴滴無奈的選擇,也是重啓內外「合規」,涅槃重生的一個重要契機。

滴滴在美國的上市符合資本的自然邏輯,但複雜的中美政治關係使安全因素越發成爲滴滴母國中國的顧慮。2021年6月30日,滴滴在紐約證交所上市,每股定價14美元,是繼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後,規模最大的中國公司IPO(首次公開發行)案。7月4日,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公告稱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個人資訊的問題,要求旗下25款App全面下架,並禁止新用戶註冊。7月16日,中國國家網信辦會同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進駐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網路安全審查。這一監管風暴令滴滴蒸發市值約370億美元,超過募股40%的價值。此後,由於涉乘客安全的惡性事件頻出,滴滴的出行安全也受到質疑和詬病。在內外交困下,很長一段時期,滴滴都陷入了旋渦和虧損困境。

您已閱讀29%(801字),剩餘71%(19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