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Airbnb

Airbnb「撤出」可能不是好事

王英良:Airbnb退出反映了中美兩國間的「制度距離」,也說明在疫情下,外資在中國市場存續所面對的矛盾與衝突容易刺激推動網路企業撤離。

近幾年,美國在中國的跨國公司有規模性撤離的跡象。隨著美國經濟民族主義的崛起以及美國政治精英不遺餘力地推動「再工業化」,從高階製造業到服務業,美國在中國的各商業鏈條都出現一定的震動和騰挪。美國企業自願或「非自願」撤離中國市場,在商言商,美資公司撤離表明,在中國的利潤預期沒有達成,甚至企業管理層對未來的展望都呈現消極,這並非好事。

旅遊房源提供商Airbnb(Airbnb,Inc.)是專注於高階服務業的跨國公司,其停滯中國業務,有人會認爲這有助於美團等本土企業的崛起,但這一服務業巨擘撤離中國,其實釋放的信號是很消極的。

Airbnb經營在線住宿市場,主要是度假租賃和旅遊活動的寄宿家庭。該平臺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舊金山。Airbnb不擁有任何實體財產,相反,它通過從每次預訂中收取佣金來獲利。根據Airbnb的財報,2021年全年營收較疫情前的2019年成長了25%;2022年一季度業績更是大漲,營業收入達15.1億美元,同比成長70%,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成長了80%,虧損幅度也有較大收窄。根據Airbnb的2021年年報,該公司在亞太地區營收份額佔總收入的7%,相比2020年下降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該公司在亞太的利潤是下降的。與近年來上市的許多科技公司一樣,Airbnb面臨著盈利的壓力。儘管旅遊業消費大幅上揚,對旅遊服務的需求也在成長,但因爲全球疫情,交通受阻,Airbnb的股價今年在股市普遍暴跌的背景下也跌落34%。走弱的盈利能力可能決定了Airbnb在中國的收縮。

您已閱讀27%(618字),剩餘73%(16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