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穩

新疆
新疆維穩給中國監控設備企業帶來商機

中國攝影機製造商海康威視和大華技術在新疆承接了70億元安全項目,突顯私企和政府在共享兩用技術方面的合作。

靠鉗制輿論來穩定股市將適得其反

中國法律媒體人段宏慶:本輪股市大跌,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信心不足。是繼續通過一些活生生的反面案例,如傳喚記者、鉗制輿論,來加重這種信心流失,還是相反?這是當局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周永康
周永康案的啓示:憲法還是暴力?

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周永康案說明,一味強調維穩,借重暴力部門和利誘手段反而是社會穩定和黨政中樞安全的真正威脅。中國要避免風險,就要回歸憲法,以德服人。

李克強主持股市反擊戰

知情人士稱,李克強上週回國後非常生氣,因爲沒料到剛從被希臘危機搞得焦頭爛額的歐洲回來,就馬上得應對自家的重大問題。

如何評估中國崛起的戰略影響

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關於中國未來走向的預言五花八門。在可預見的未來,我不認爲中國會步蘇聯後塵,我也不認爲中國正在變得愈發強大並將統治世界。

專訪笑蜀:公民運動與中國轉型(下)

在回溯了介入新公民運動的過程後,笑蜀系統闡述了他對中國轉型的認識。他認爲中國公民運動陷入了短期困境,但長遠看,中共要找回執政合法性,必須依靠公民參與,走向現代治理。

笑蜀
專訪笑蜀:公民運動與中國轉型(上)

以資深媒體人形象爲中國讀者熟知的笑蜀,在訪談中回顧了自己由一名大學教師、歷經政治運動後進入媒體、最終介入維權運動的過程。在他看來,中國民衆維權意識的高漲,正在促成公民運動的萌發。

反思「按比例搞鬥爭」的當代意義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毛澤東:真實的故事》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毛的「按比例搞鬥爭」方法論,曾經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生死存亡,同時對目前中國艱難推進的法治進程和曲折迂迴的改革有著深刻的警示意義。

慶安槍聲的中國政治喻象

中國法律媒體人段宏慶:慶安槍擊案包含著一個對中國社會的巨大隱喻,社會的分裂,公信力的喪失,還有國家治理的失敗,全在其中。

一個歷史灰燼中微小的「勝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徐純合,一位卑微者的慘死,看似引發了對信訪制度、窮人救助及警察開槍權濫用等問題的探討,但只要不改變維穩的執政理念,徐純合事件就還將持續發生。

中國勞工維權NGO的困境

FT中文網撰稿人馮仁可、李林晉:中國珠三角地區約有30多家旨在幫助工人維權的草根勞工NGO。它們長期遊走在政策「灰色地帶」,在艱難中生存。

上訪
「上訪村」爲什麼改變了?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張靜:在中國廣東省遠近聞名的老上訪村——下圍村,議事會建立後,表面上幹部決策權減少了,但原來最擔心的兩件事,不穩定和損權威,都未發生。

維穩
中國民生與穩定的政治難題

劉明興、陶然:中國的民生政策設計和基層治理改革已陷困局。集權化政策破壞了基層的權威結構,基層治理陷入「越保民生羣衆越不滿;越維穩越不穩」的怪圈。

農村
中國農村土地改革的誤區與進路

中國人民大學陶然、浙江大學汪暉:談到土地改革都會談確權,但目前的方式成本高收益低,還容易激化矛盾。應借鑑的是先前被叫停的先農地整理後確權的浙江模式。

媒體札記:「放賴」之死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因病致貧求低保不得的湖南農婦鄧元嬌之死讓農民家庭的悲劇引發輿論唏噓。而河南蘭考的官員卻在最高考官面前爲未能實踐羣衆路線而哭泣。

毛澤東
徘徊的幽靈

歷史學家章立凡:毛澤東成爲一個時代符號。如果政治改革沒有被阻斷,繼續與經濟改革齊頭並進並使全體社會成員公平受益,對於毛的爭論不可能像今天這樣激烈。

媒體札記:副鎮長辭職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副鎮長趙光華的辭職聲明觸發對基層公務員現實的討論。但真正的困境在於「現狀讓基層公務員失去理想主義,也讓民衆難以信任」。

羣體事件考驗中國警力

儘管中國內部安全開支急劇成長,用於應對羣體事件的警力仍然不敷使用,而結構性問題也困擾著治安隊伍。中國警察部隊也受到巨大地區間差距和制度缺陷的困擾。

中國公安上微網誌

中國各級公安部門紛紛開通微網誌。他們的目標是:讓中國民衆在充滿不和諧音的在線平臺上,聽到政府的聲音。

陳光誠
審視陳光誠事件

中國內地撰稿人劉遠舉:陳光誠的問題經過多年後,現於公共視野。這個問題本不是意識形態問題,但被「辦」成了一個意識形態事件,變得與意識形態密不可分。

穩定
FT社評:中國需從深層次緩和社會矛盾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認爲,中國大約1.5億農民工被邊緣化,是目前一些社會衝突的深層原因。廢除區別對待城鎮和農村人口的戶口制度是一個可選項。

維穩
中美之間的維穩競賽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白鶴鳴:中美「共治」已經成了一場維穩競賽,中國在飛速發展後能否保持原有政治框架不變,將成爲競賽焦點。

媒體札記:「洩憤」的外地人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官方及媒體總結增城新塘鎮6•11事件的經驗教訓,認爲原因是收入、福利差距及身份歧視,使外地人萌發集體性對立情緒。

維穩
「意外事件」考驗中國政府智慧

近月中國各地發生的一系列羣體事件,反映出社會中日益加深的不公正感。一些地方政府官員訴諸於「叢林法則」,反而加快了不滿情緒的蔓延。

穩定
中國維穩面面觀

自從中國政府重新推行發動羣衆相互監督的做法以來,哈爾濱市郊某小區居委會的王大媽就越來越忙了。對越來越強大的中國社會治安機構來說,王大媽和她的同伴堪稱「基層分包商」。

媒體札記:「皇甫平」的高度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人民日報》近來對熱點話題不迴避甚至主動介入,從機關辦公桌走向新媒體陣地,成爲中國社會議程設置的一股關鍵力量。

中國國企政策是政治需要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白鶴鳴:今年中國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有進有退」,這並非新詞。但學習政府報告,不僅要關注政府說了什麼,還要關注政府沒說什麼。

火災
大火「燒烤」上海官員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陳杰人:如果說上海大火曾使生靈塗炭,那麼明火熄滅之後,還有一場闇火,正在燒烤對此事故負有直接或間接責任的官員,甚至,也燒烤著全國官員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