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

慶安槍聲的中國政治喻象

中國法律媒體人段宏慶:慶安槍擊案包含著一個對中國社會的巨大隱喻,社會的分裂,公信力的喪失,還有國家治理的失敗,全在其中。

上訪
「上訪村」爲什麼改變了?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張靜:在中國廣東省遠近聞名的老上訪村——下圍村,議事會建立後,表面上幹部決策權減少了,但原來最擔心的兩件事,不穩定和損權威,都未發生。

網路時代的中國信訪制度

在中國,古老的上訪制度被當作社會安全閥。問題是,國家信訪局收到的投訴仍會被送回地方政府處理。新開通的網上投訴保留了這一舊制度的缺陷。

中國
中國網民的白宮「上訪潮」

或認真,或搞笑,朱令案引發了一股中國網民蜂擁前往美國白宮請願網站的「上訪潮」。有人戲稱,歐巴馬成了「白宮信訪辦主任」。白宮請願網站在中國網民中突然走紅,說明了什麼?

媒體札記:「坍塌的西方新聞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竊聽門讓「新聞自由」這個西方「擋箭牌」成爲國內學者的批評重點。而鳳凰網則指出:艱難的新聞監督路上,沒有一家報紙的關門值得慶祝。

在《人民日報》旗幟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對中共中央機關報的形象,不可刻板視之。該報近期連發熱評,徐武案中,連市場化媒體也以其評論作爲「旗幟」,試圖順勢而上,突破禁區。

飛越瘋人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廣東媒體人眼睜睜看到「被精神病」的徐武被「跨省追捕」,新聞衝動大發。但《南方都市報》追擊一週如遇石牆,不得不暫停攻勢。

上訪
執著周阿婆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簡光洲:嚴格地說,周阿婆不是一個難纏的上訪戶,但她是一個我作爲記者所常遇到的,那種被認爲「精神」有問題的人。

信訪
安元鼎們的生存土壤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陳杰人:安元鼎們憑藉地方政府的維穩衝動應運而生。在上訪和維穩問題上,地方政府選擇了迴避問題實質而僅從解決上訪表層人事問題的方式,即壓制上訪。

走近總理引發的一出悲喜劇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湖南農民陳凱旋徑自跑到總理跟前反映災情,想續寫領袖與民衆一家親的傳奇,但卻沒意識到,他破壞了地方官員精心排練的一出摺子戲。

維權
「屠夫」的網路維權戰

中國正湧現出越來越多精通網路的全職社會維權人士,他們開始把要求公正和透明的呼聲,從虛擬世界傳遞現實生活中來。吳淦是其中最勇敢無畏的一位。

李蕊蕊
誰給了截訪者強暴的權力?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長平: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安徽上訪女子李蕊蕊被強暴的惡果?在上訪者與截訪者之間,究竟是誰給了後者強姦有理的支撐?

中國
中國的上訪之痛(下)

近年來,中國民衆的抗議活動急劇增加。隨著經濟減速,中國領導人已再三明確表示擔憂:社會不穩定現象正日趨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是如何解決羣衆的不滿呢?

中國
中國的上訪之痛(上)

近年來,中國民衆的抗議活動急劇增加。隨著經濟減速,中國領導人已再三明確表示擔憂:社會不穩定現象正日趨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是如何解決羣衆的不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