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新聞業
《人民日報》和英國郵報在線共享內容

世界最大英文新聞網站英國郵報在線以八卦和右翼觀點聞名,它希望與中共機關報分享內容將推動數字業務成長。

「權威人士」的苦心:唯有改革不能辜負?

萬喆:對「權威人士」訪談,也許在用「顯微鏡」進行微觀分析後,再用「望遠鏡」進行宏觀測評,才更能瞭解事件的核心意圖,作出最爲精準的預判。

索羅斯
中國官媒:索羅斯對人民幣挑戰不可能成功

金融大鱷索羅斯近期在接受訪談時表示正在做空亞洲貨幣,並稱中國經濟硬著陸「幾乎不可避免」。《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文章稱:「索羅斯對人民幣和港元的挑戰不可能成功——對此,無須懷疑。」

袁鷹:我在《人民日報》的日子(四)

袁鷹:2007年我出版回憶錄《風雲側記》,講述我編副刊過程中的部分經歷。後來風傳因「洩密」遭禁。我寫了封信給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並得到了回覆。

袁鷹:我在《人民日報》的日子(三)

袁鷹: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老覺得自己跟不上形勢,喫不透黨中央的意圖,不斷改造。所謂改造,就是領導怎麼講我趕緊怎麼做,領導講到六分我趕緊做到八分。

袁鷹:我在《人民日報》的日子(二)

袁鷹:五、六十年代《人民日報》文藝部接受雙重領導,重要的社論和小評論,都是先拿到中宣部文藝處去看一看,日常編輯工作,中宣部是不管的。

袁鷹:我在《人民日報》的日子(一)

袁鷹1952年加入《人民日報》,曾親歷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多次批判運動。袁鷹在這篇訪談中回顧了自己的經歷。訪談分四篇刊登,本文爲第一篇。

媒體札記:人民日報的能量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對於廣州限牌爭議,人民日報擺出了小道理和大道理。互不讓步的人們,也可以看看該報新推的系列評論首篇《多元時代更需凝聚共識》。

媒體札記:以「人民」的名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不管是認爲《人民日報》(人民網)三組評論不過是 「引蛇出洞」的假象,還是認爲它已然180度大轉彎,恐怕都是過度解讀。

媒體札記:絕望的父母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最高院宣佈藥家鑫案死刑複覈結果前夕,藥父在微網誌上的道歉贏得了一些網友的同情,而東莞的母親溺子案,讓圍觀者陷入倫理困境。

媒體札記:「皇甫平」的高度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人民日報》近來對熱點話題不迴避甚至主動介入,從機關辦公桌走向新媒體陣地,成爲中國社會議程設置的一股關鍵力量。

媒體札記:「要選票還是要炸彈?」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就在錢明奇身攜炸藥衝向政府的那天,多位公民宣佈參選人大代表,人們感嘆此間聯繫,獨立參選被媒體贊爲推動社會轉型的「火燭」。

在《人民日報》旗幟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對中共中央機關報的形象,不可刻板視之。該報近期連發熱評,徐武案中,連市場化媒體也以其評論作爲「旗幟」,試圖順勢而上,突破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