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人士

兩會釋疑:中國在摸索自身特色的經濟改革模式?

萬喆:面對難啃的骨頭,結果後效需長期觀察。政府強力主導下的市場化改革,能否成爲一種新的「中國模式」?

消失的民間投資,中國經濟下一步?

徐瑾:中國經濟依賴投資起家,爲什麼這一模式今天難以爲繼?中國下一步如何走?當下的中國相當於日本哪一年?

不必爲中國經濟平緩下行而悲觀

陳稻田:未來我們會看到一個較長時期增速平緩下行、但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居民福利水準不斷提高的中國經濟。

中國潛在增速的未來趨勢:L還是乁?

劉海影:中國最新經濟增速已降低到6.7%左右,大幅低於5年前大家習慣的10%以上的增速。這一速度是否過低?

債務
求解「去槓桿」:「權威人士」的頭號任務

劉勝軍:權威人士訪談中最值得關注的當數「去槓桿」;中央政府應設計出「激勵相容」的改革方案,讓各級官員和銀行都有正確的激勵去推動「去槓桿」。

債務
中國槓桿率真的偏高嗎?

北溟:中國債務水準過高且不可持續,這是海內外經濟學界的主流看法,但回到槓桿概念的本原,結論或許與主流相反:中國經濟的槓桿率並不高。

「權威人士」的苦心:唯有改革不能辜負?

萬喆:對「權威人士」訪談,也許在用「顯微鏡」進行微觀分析後,再用「望遠鏡」進行宏觀測評,才更能瞭解事件的核心意圖,作出最爲精準的預判。

權威人士發言,政府和市場存在不同預期?

胡月曉:《人民日報》以權威人士之口三度詳解經濟,體現中國政府重視預期管理。預期管理成本低廉,但需要政府在長期時間裏建立起「聲譽」。

中國經濟政策三大新取向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人民日報》刊登「權威人士」訪談引發廣泛關注,也顯示中國經濟政策的傾向性出現不確定性。對此,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考慮。

數據
中國數據爭論:新經濟對經濟提升多大?

蘇格蘭皇家銀行胡志鵬:市場糾結於「舊經濟」的統計品質問題,但邊際上的意義有限。代表了「新經濟」、佔GDP高達19%的」其他服務業」,恰恰可能是眼下水分更大的領域。

經濟人
「權威人士」定調L型,經濟駛入何方?

FT中文網首席財經評論員徐瑾:權威人士爲何再談宏觀經濟?這一次定調基準是做減法,意味著未來宏觀調控風向可能出現取捨。中國道路的未來出路在於改革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