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總體債務水準(或槓桿率)過高且不可持續,可能是目前國際國內經濟界的一個主流看法,最近更得到「權威人士」加持,成爲幾乎無法反駁的觀點。但正如近期《人民日報》「權威人士」所言:「對學術上、專業性的不同意見,要允許各抒己見,鼓勵從專業層面展開討論,真理越辯越明,對穩定預期也會起到積極促進作用」。本文嘗試回到槓桿概念的本原,從國民覈算賬戶角度提出一個與主流相反的觀點——中國經濟的槓桿率並不高。
說中國經濟槓桿率高的人,通常用債務/GDP比例來反映和比較所謂「宏觀債務水準」。不管按什麼債務口徑計算,無論結果是200%也好,280%也好,通常的結論都是「中國槓桿率太高了,很危險」。但使用這種方法的人們有沒有想過,一個是債務存量,一個是收入流量,二者的比值是否等同於嚴格意義上的「槓桿率」,是否能夠客觀衡量債務的可持續性?
在財務意義上,槓桿是一個經濟主體運用資金中債務資金與股權資金的比例,分母是屬於自己所有的股權資金,而不是經營收入流。因此,準確衡量一個國家的宏觀槓桿率,應該使用國家資產負債表數據,計算其債務與股權資金兩個存量數據的比例。在沒有國家資產負債表數據時,爲了分析的方便可以在一定情況下,用債務/GDP比例來粗略代替「槓桿率」,但我們應時刻告訴自己:「這不是真正的槓桿率」。這裏的核心問題在於,對於儲蓄率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的國家,GDP與存量股權資金之間的關係是不同的。相同的債務/GDP比例,可能意味著截然不同的槓桿率。
您已閱讀22%(617字),剩餘78%(22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