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求解「去槓桿」:「權威人士」的頭號任務

劉勝軍:權威人士訪談中最值得關注的當數「去槓桿」;中央政府應設計出「激勵相容」的改革方案,讓各級官員和銀行都有正確的激勵去推動「去槓桿」。

2016年5月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刊登「權威人士」專訪,深入把脈中國經濟,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

權威人士訪談資訊含量很大,但其中最值得關注的、說得最聲色俱厲的當數「去槓桿」:「高槓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風險的源頭,在高槓杆背景下,匯市、股市、債市、樓市、銀行信貸風險等都會上升,處理不好,小事會變成大事!」

其實,2015年底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明確把「去槓桿」作爲五大任務之一。既然如此,爲何權威人士再次「語重心長」地強調去槓桿呢?關鍵原因是,「去槓桿」知易行難,儘管學界一直呼籲去槓桿,但最近幾年中國經濟的槓桿率不降反升。

您已閱讀5%(279字),剩餘95%(5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