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力圖儘早令經濟企穩。2013年,中國政府提出「三期疊加」概念,以幫助公衆更好地理解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即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消化期。2015年初,習近平提出「新常態」(new normal)這一概念來引導預期,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金融危機後的美國,中國引入這一概念意味著中國承認在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過程中,中國無法獨善其身。但無論「三期疊加」還是「新常態」,都不過是對現狀的分析而已。更重要的是究竟該怎麼應對?經過長期的摸索,中國政府終於在2015年底明確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在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並提出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一夜之間,社會各界言必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那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真能拯救中國經濟嗎?
供給側改革瞄準了問題癥結
您已閱讀7%(463字),剩餘93%(64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