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16年上半年的主要經濟數據。二季度GDP同比成長6.7%,和一季度持平;通膨溫和,上半年累計同比增速是2.1%;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GDP達到54.2%,比2015同期大幅提高了1.7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讓「L型」成長的觀點多少得到了一些支持。
不過,兩個反差極大的投資數據可能更值得關注。一個是1-6月的基建投資累計同比增速高達20.9%,相比上半年公共財政收入7.1%的成長,基建投資可以說是火箭式成長;另一個是民營投資上半年累計同比增速僅爲2.8%,而在2013年,這個數字還高達23.1%,這可以說是一個斷崖式的下降。碰巧的是,筆者在2014年初曾在FT中文網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就叫《中國應警惕投資懸崖》,現在來看,預測大致是準確的。民營投資佔中國總投資的比重超過60%,沿著當前的下行趨勢,到2017年我們可能會看到民營投資開始出現負成長。實際上,即便是考慮了國有投資,中國的總體投資增速也已現出頹勢:2014年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總額是40.6元,而2015年是40.8兆,幾乎沒有成長。
投資爲什麼會斷崖式下行?「對長期經濟成長來說,生產率幾乎是全部」,克魯格曼在評論東南亞新興經濟體的時候這樣說。時間雖然久遠,但當我研究當前中國經濟的時候,這句簡潔的話卻越發顯示出它的力量。生產率的提高,簡單的說,意味著在資源投入沒有成長的情況下也能實現產出成長。在索羅模型中,給定全要素生產率,存在一個邊際資本回報率接近零的資本存量水準,這就是投資的極限水準。一個經濟體可以通過中等強度的投資緩慢接近這個極限,也可以通過高強度的投資快速接近這個極限。但是,在相同的全要素生產率條件下,上述兩個發展路徑殊途同歸,人均產出會收斂在生產率決定的極限資本存量水準。高投資可以讓你起步跑得更快,但不一定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