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誠

審視陳光誠事件

中國內地撰稿人劉遠舉:陳光誠的問題經過多年後,現於公共視野。這個問題本不是意識形態問題,但被「辦」成了一個意識形態事件,變得與意識形態密不可分。

陳光誠的問題,經過多年後,冰山慢慢從水面浮出,現於公衆視野。有人撰文認爲,陳的問題是因其意識超越了中國鄉村的現實,而被法律所不容許,要解決他的問題,必須脫意識形態,這樣才能更「方便」地解決問題。

陳光誠的意識縱然是超過了中國基層農村的一般社會意識,但他現在所面對的「回報」絕非來自基層農村的自發。中國基層民間的社會意識和現代標準有著較大差距,雖有奴性、殘忍、小農意識等壞的一面,但也存在田園牧歌式的樸素的鄉里鄉親、「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頭上三尺有神明」等傳統道德體系。問題是當民間好的一面被噤聲,而壞的一面卻被基層政府豢養,陳光誠面對的壞絕非來自於他和基層民衆的不相容,而是來至被惡權滲透、侵蝕了的基層權力。

所以,深究其原因,陳的問題既不是意識形態的問題,又是意識形態的問題。

您已閱讀17%(338字),剩餘83%(16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