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

專訪笑蜀:公民運動與中國轉型(上)

以資深媒體人形象爲中國讀者熟知的笑蜀,在訪談中回顧了自己由一名大學教師、歷經政治運動後進入媒體、最終介入維權運動的過程。在他看來,中國民衆維權意識的高漲,正在促成公民運動的萌發。

【編者的話】笑蜀,中國大陸知名政治評論員,本週憑藉爲FT中文網撰寫的評論文章《習近平的第三條道路》獲2015年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最佳評論獎」。本文爲臺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宜中2014年11月5日爲笑蜀所做訪談,詳細回顧了笑蜀對中國社會政治發聲15年的經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代中國的社會政治環境。文章首發於臺灣《思想季刊》2015年第一期,FT中文網獲得授權全文刊發。本文爲訪談上篇,重點談及笑蜀作爲知識分子和媒體人的經歷及其對維穩體制的認識。

一、早期經歷

笑蜀:我是1962年生於四川儀隴。父母都是鄉村教師。當時鄉村教師分兩種,一種公辦,一種民辦。我父母都是公辦,在儀隴的邊遠山村教書。我們縣以前是紅四方面軍的根據地,即所謂「老區」,現在仍很窮,仍是國家級貧困縣。像吉普賽部落一樣,我父母不斷遷徙,這個村子教兩年,那個村子教兩年,我也跟著流浪,至少住過三個村莊。從小跟農村的孩子一起玩大。

您已閱讀4%(401字),剩餘96%(90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