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

中國需要改革金融業促進經濟轉型

劉珺:如果要在不造成太大混亂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向消費的轉型,重塑企業融資結構以及改革銀行體系至關重要。

中美貿易戰中方對策:向創新和內需驅動加速轉型

傅曉嵐:中國應加快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採取有效措施真正加速內需對經濟成長的拉動,逐步減少對外貿的依存度。

北韓
北韓效仿越南改革模式並非易事

曾經孤立的越南的經濟革新道路似乎很適合北韓模仿,然而如今的北韓和當年的越南有很大不同。

中美競爭中的中國劣勢(下)

張立偉:與美國競爭的中國,面臨基本法治與市場制度的巨大劣勢,但價值觀的崩壞讓中國人失去了方向和進取心。

中國再平衡五大要點:從高成長轉向高質量

沈明高:十九大報告傳遞的一個重要信號是,未來中國經濟成長的優勢不是速度,而是規模。一個經濟新格局正在形成,只是轉型陣痛還未到來。

麥肯錫:改革將爲中國帶來5.6兆美元成長機會

最新報告稱,如果中國擺脫依靠投資拉動型成長,轉而擁抱生產率改革,到2030年其經濟規模可能多出5.6兆美元。

中國勞動大軍將爲全球消費貢獻12%

麥肯錫稱,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年消費額將從去年的2.5兆美元升至2030年的6.7兆美元。他們將像西方嬰兒潮一代年富力強時那樣,重塑全球經濟。

中國「新經濟」動能更佳

中國轉型階段的經濟與混合動力汽車有相似之處。從上市公司財報分析,「新經濟」企業的平均每股收益要優於「傳統經濟」板塊。但從整體經濟來看,前一類企業所佔的比重還太小。

負利率
負利率理論與實踐:對症下藥還是央行崇拜?

中國社科院馮明:寬鬆貨幣政策好似爲經濟打「麻藥」,它能避免陣痛、爭取時間,但其本身不能治病。經濟穩健復甦還得依靠創新與改革,單靠貨幣政策是不可能根治的。

中國經濟之車需要「四輪驅動」

合衆集團Kevin Lu:未來20年,在中國成爲高收入國家之前,投資舊引擎將繼續發揮作用,同時服務業和「一帶一路」戰略這兩個新引擎也將拉動中國經濟。

FT社評
中國經濟轉型不會逆轉

FT社評:中國向新成長模式的轉型之路可能不會一帆風順,但迄今沒有理由擔心中國硬著陸。實際上,鑑於逾40個國家將中國視爲最大出口合作伙伴,而中國進口在減速,所以,面臨最顛簸著陸的可能是中國以外的國家。

中國中小型工廠轉型維艱

FT投資參考對中國中小型製造商的調查顯示,超半數企業因利潤停滯而被迫業務轉型。但技術工人短缺、借貸成本高企和智慧財產保護不力,卻讓轉型之路困難重重。

從工業革命歷史看中國未來發展

安邦諮詢:不論技術如何進步和飛躍,中國經濟發展仍要抓住工業革命歷史呈現的基本邏輯:發展工業製造,提升人力資源利用,推進城市化,促進國民消費提升。

「新常態」呼喚健康的牛市

長江商學院歐陽輝、吳偎立:經濟轉型、科技創新使企業面臨更大風險,擁有永久性資本屬性的股權融資,使企業擁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因此健康且持續的牛市尤爲重要。

中國需要推進結構性改革

FT社評:面對「李維士拐點」,中國更好的出路是,推進結構性改革,比如讓更多國企接受市場的約束和放開金融業。這場改革還應該有助於增加居民消費所佔的比重,讓經濟成長恢復平衡。

中國黯淡數據引發刺激政策預測

今年頭四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擴張12%,是2000年以來最低增幅。今年,中國幾乎肯定將錄得25年來最慢經濟成長。但從利好股市的視角看,這意味著政府可能將出臺更多穩成長措施。

投機性泡沫將破壞中國轉型能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卓賢:中國經濟冷、股市熱的背後潛藏著轉型和泡沫互動的邏輯。經濟轉型期容易產生泡沫,其中生產性泡沫有利於創新,而投機性泡沫卻阻礙轉型,且兩者間往往僅一步之遙。

分析:經濟減速讓北京陷入兩難

對於經濟減速,中國政府態度頗爲矛盾:一方面,他們認爲這有利於調結構和轉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認爲這可能導致失業率激增,並引發一波債務違約潮。

中國需謹慎應對「新常態」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就像騎自行車,一旦車速減慢,車身就會開始搖晃。在經濟發展高度不平衡的狀態下實現減速,難度無疑更大。中國在駛向「新常態」的道路上,必須時刻警惕過剩產能和高額債務可能引發的經濟「熄火」。

「馬桶蓋」現象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中國國內製造產能過剩,但中國的中高收入消費者卻紛紛出境購物。與赴日購買馬桶蓋的熱情相比,中國人對在國內消費熱情不高。

Lex專欄:中國經濟仍將路遇顛簸

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並不意外,但經濟失衡卻值得擔憂。雖然市場人士預計,未來會有更多寬鬆政策出臺,但貨幣政策的「鎮痛劑」也可能帶來意外後果。

中國金融業也要適應「新常態」

安邦諮詢首席研究員陳功:從金融業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新常態」,巨大的調整將可能衝擊現有模式,產生兩大類問題,涉及行業結構和行業生態。

對中國經濟的幾大誤解

投資策略師羅福萬:一種常見看法是,經過多年高成長,中國經濟已處於崩潰邊緣。這種觀點源於許多錯誤和過時的觀念,實際上中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

莫再輕視中國消費水準

馬修斯國際資本管理公司羅福萬:二季度經濟數據已經證明,長期以來造成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主因並非是消費水準過低。這一誤區長期掩蓋了一個真相,事實上中國擁有全球最佳的消費故事。

製造業
「騰籠換鳥」的廣東

廣東省希望通過發展科技和服務業,來代替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珠三角地區日益上升的成本壓力,令該省官員擔心經濟發展會落後於地處長三角的江蘇。

李克強爲什麼按兵不動?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軍:新一屆政府是否會再次啓動保成長計劃?這取決於李克強未來幾年裏能容忍的最低成長率。基本面如要回到08年前,則需要痛苦地清算投資擴張遺產。

中國夢
打車駛向中國夢?

主張四菜一湯、攜第一夫人出訪、講中國夢···雖然這不代表現實的政策,但如鄧小平在美國戴牛仔帽一樣,領導人的姿態的確某種程度上表達著施政意圖。有人認爲習的經歷讓他更溫和務實、更重視民營經濟;也有人認爲這不應過度解讀,他在當前情景中很難有大動作。FT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說,新領導人應推動迫切的改革,讓人看到「中國夢」的實現。

農民工
農民工決定中國經濟未來

FT《中國投資參考》主編金奇:我們的調查顯示,中國城市裏的2.2億農民工中,有1.31億人渴望成爲那裏的永久居民。如果他們最終真的在城市裏定居下來,那麼中國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他們的購買力,而非勞動力。

追問成長根源:也談林毅夫假說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劉海影:要維持中國經濟的長期成長潛力,最重要的是增強中國經濟體引進、創造與利用發展機會的能力,這注定必須以民間經濟爲主體來實現。

十八大
中國經濟如何轉型?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中共十八大即將召開,新一屆政府能否重啓改革進程,攸關中國下一個十年。基於經濟轉型癥結所在,可列出十八項改革任務。

與林毅夫商榷:中國未來高成長靠什麼?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林毅夫認爲未來20年中國仍有潛力實現8%左右的經濟成長,但中國已不能再踏入「政府主導+基礎設施投資」這條河。

中國經濟轉型:說易行難

無論是管理層繼續實行抑通膨政策還是爲了穩成長適當提高對通膨的容忍度,都反映了高成長、低通膨已成過去時,未來中國經濟或將在轉型中低速前進。

中國經濟的「三一時刻」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三一集團是投資驅動型經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也成爲今年投資大滑坡的最大受害者之一,構成中國經濟模式危機的縮影。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經濟正在迎來「三一時刻」:投資刺激已難以爲繼,必須尋找新的成長模式。

公路
「路虎」阻礙中國經濟轉型

中國內地撰稿人羅天昊:中國公路的高額收費,已形成重重關卡,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尤其將影響中國走向內需時代,通過「大陸戰略」來實現平衡發展。

人才:中國未來發展的驅動力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人才,是中國發展模式轉變的關鍵支撐,「人才因素」將是中國下一個30年以及未來更長遠的發展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