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從工業革命歷史看中國未來發展

安邦諮詢:不論技術如何進步和飛躍,中國經濟發展仍要抓住工業革命歷史呈現的基本邏輯:發展工業製造,提升人力資源利用,推進城市化,促進國民消費提升。

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工業革命已成爲歷史,但工業革命對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至今仍未停息,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及其規律,仍然值得現在的人們借鑑。處在經濟轉型之中的中國,尤其需要重溫這段歷史,以指導自己未來的發展之路。

實際上,「工業革命」一詞經常受到歷史學家的質疑。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裏阿諾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中表示,工業革命用來描述的不是一個迅速、突然的變化,而是一個在18世紀以前已經開始進行,並由於各種實際目的而一直持續到現在的持續過程。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後期,與商業革命帶來的需求刺激有很大關係。利潤豐厚的商業企業,以及同時發生的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革,促成了18世紀晚期起飛的工業革命。

在19世紀期間,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傳播到歐洲大陸。傳播的方式取決於很多因素,如自然資源的供應和不受行會限制或封建義務妨礙的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工業革命在歐洲大陸依次在比利時、法國、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和俄國傳播,與此同時,非歐洲的美國、英國自治領和日本也出現了工業革命。在此過程中,英國逐漸失去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事實上,進入20世紀開始,英國工業就落後於美國和德國之後,至1980年代,英國工業早已不在世界經濟第一集團之中。到1995年左右,美歐國家經濟成長率在2.6%和3.0%之間,而亞洲則達到了8.7%,其中,中國1995年經濟成長率達到10.2%。

您已閱讀32%(584字),剩餘68%(12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