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中國需要推進結構性改革

FT社評:面對「李維士拐點」,中國更好的出路是,推進結構性改革,比如讓更多國企接受市場的約束和放開金融業。這場改革還應該有助於增加居民消費所佔的比重,讓經濟成長恢復平衡。

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接近10億,其中大部分屬於全球最貧困人羣,鋼產量勉強達到美國的三分之一。35年後的今天,中國6周的鋼產量就比美國一年的還要多,並且實現了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減貧。工業革命以來,沒有任何事件比中國融入全球經濟更具影響力——金融危機、甚至蘇聯解體都無法與之匹敵。

「中央王國」如今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不過與第二名的差距已非常小),但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呈下降趨勢。勞動力短缺、工資上漲快於生產率成長、以及內陸農村地區農民工外流大幅放緩的跡象越來越多。一個國家到達「李維士拐點」(Lewisian Turning Point)後,經濟成長通常會減速。這個拐點是以諾貝兒獎得主阿瑟•李維士爵士(Sir Arthur Lewis)的名字命名的。未來幾十年,低成長將成爲困擾中國統治者的主要問題,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將爲世界其餘國家帶來許多值得思考的東西。

重要的是不應誇大這個拐點的影響。儘管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令外界印象深刻,但這個國家早已徹底擺脫血汗工廠的身份。更仔細的研究顯示,中國的成長模式更多基於資本(而非勞動力)的增加、以及資本與勞動力更巧妙的結合。近年來,投資對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貢獻超過一半,而鄧小平上世紀70年代啓動的改革,引發了一場長達30年的生產率井噴式成長。

您已閱讀48%(550字),剩餘52%(6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