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追問成長根源:也談林毅夫假說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劉海影:要維持中國經濟的長期成長潛力,最重要的是增強中國經濟體引進、創造與利用發展機會的能力,這注定必須以民間經濟爲主體來實現。

近日,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教授發表新著《新結構主義經濟學》,稱其爲自己在世界銀行工作四年的「畢業論文」。這本書顯然頗具雄心,旨在建立替代第一代結構主義與第二代「華盛頓共識」的第三代發展經濟學,以幫助世界各國找到通往繁榮富強的「祕方」。林教授身份、經歷特殊,多年前曾成功預言中國經濟高速成長,其理論自然地也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中國經驗之上。本書可視爲將中國實踐理論化並加以推廣的英勇嘗試。

按照林教授的說法,從經濟學角度看,既要「超越凱恩斯主義」,也不應追隨「華盛頓共識」,而應發揮市場和政府的協同作用。林毅夫教授建議各國建設以市場機制爲基礎、政府爲輔助的「二元系統」,其中,政府識別什麼是符合該國要素稟賦所決定的具有最大相對優勢的產業,並通過解決協調性、外部性問題、支持基礎性研究以至於各類項目投資與基建投資等,來支持發展這類產業,以求推動經濟轉型。在此基礎上,每個國家應尋求投資拉動的經濟成長政策,政府刺激可以作爲一種手段推動有效投資,即提高生產力的投資,或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爲投資空間。中國經濟未來20年能夠保持8%成長「潛力」(「潛力」二字是林教授特意強調的),而這一潛力的實現離不開投資。簡言之,政府可以對比較優勢進行動態規劃,追求經濟快速成長。

看起來,這一提法是對舊理論的超越,也很符合亞洲四小龍及近年來中國經濟起飛實踐。但仔細審視之下,這一假說在理論上可能存在盲區,而其允諾的以投資爲基礎的8%成長前景,也可能誘導出不現實的政策建議。

您已閱讀20%(621字),剩餘80%(24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