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月的北京,天氣異乎尋常的熱,但比氣溫更高漲的是股市的紅火。上月公佈的中國一季度經濟數據,指標不出意料的冷,GDP同比增速爲六年來低點。這一熱一冷背後潛藏著轉型和泡沫互動的邏輯。
泡沫即是資產價格偏離價值的一種狀態。金德爾伯格在爲《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撰寫「泡沫(Bubble)」詞條時這麼描述:「一種或一系列資產在一個連續過程中陡然漲價,開始的價格上升會使人們產生還要漲價的預期,於是又吸引了新的買主——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過買賣謀取利潤,而對這些資產本身的使用和產生盈利的能力不感興趣。」有效市場理論的信奉者否認泡沫的存在,認爲如果資產價格與內在價值不一致,理性投資者會通過無風險套利行爲驅動資產價格回落到其內在價值。現實中,由於人的認知存在侷限,市場會出現過度樂觀、過度自信與羊羣效應,產生偏離基本面的非理性繁榮。
經濟轉型期容易產生泡沫。一個經濟體之所以發生轉型,是因爲在既有的資源稟賦、技術範式和社會制度下,生產效率提升受阻,需求達到峯值,經濟成長動力減弱。在轉型期,各類主體的行爲往往出現異化。企業投資傳統產業的利潤下滑,但高成長時期的利潤慣性,驅使其更傾向於將資金配置到短期增值的資產領域。例如1985-1990年期間,在日本企業獲得的405兆日元融資中,64%投向金融資產,而非用於設備投資。金融部門考慮到轉型期投資的不確定性提高,更傾向於依靠股票、債券、房地產、土地等抵押物降低資訊不對稱性,投資於資產的市場主體更容易獲得融資,這形成了「金融加速器效應」,助推了資產價格。政府在轉型期仍容易將高成長作爲常態,採取擴張需求的財政貨幣政策,樂見於泡沫帶來的短期繁榮消化過剩產能、提高傳統產業利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