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

全球債務危機下的美國衰退隱憂

周子衡:債務危機警鈴大作,關稅貿易戰已打響,滯脹風險浮現;值此不進則退之際,白宮開啓全面對等關稅,正是一場對撞全球經濟體系的豪賭。

從新冠疫情看中國面臨的六大危機

陳功:中國面臨的六大危機極爲明顯而現實,但長期以來,國內對這些重大危機缺少認真的思考、分析,也就難以理性應對。

「歐元危機」,暫無轉機

鍾正生:歐元貶值有三大催化因素:一是能源危機的惡化,二是歐盟財政被迫加碼,三是英國變動。歐元危機恐難有轉機,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

房地產
地產危局的實質

梁巖:以恆大債務違約爲標誌的地產危機正在持續深化,從流動性問題逐步轉換爲清償問題;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資不抵債的規模還在持續擴大。

貨幣
40年的貨幣實驗與50年的累積危機

胡偉俊:中國經濟的成長模式,和過去十年有很大差別。很大程度在於美國正在進行40年未有的貨幣實驗,這是爲了應對一場累積了50年的危機。

央行
央行如何應對當前危機?

戴維斯:在很多發達經濟體的利率接近零下限之際,各國央行通過擴大資產負債表活動的規模、範圍和風險來遏制危機。

社會
危機、人道、專業風采

高子劍:危機時的專業風采都源自於「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無論身份是誰,多爲他人考慮,纔是面對危機時最好的態度。

包商被接管:去槓桿仍在「中局」

周浩:去槓桿、防風險和保成長這幾個看似矛盾的選項,再一次成爲選擇題。包商銀行是大膽也謹慎的新一步,也是金融去槓桿的延續。

債務
債務的本質

朱寧:債務的好處,顯而易見。吸引債務成長的投資機會,往往會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資金的湧入,逐漸失去其吸引力。歷史上的債務危機告訴我們什麼?

現代自由主義危機源於市場力量

明肖:任何不顧60%的家庭的制度最終都會失敗。最具諷刺意味的是:自由主義即將因爲市場力量而失敗。

中國應確保金融穩定

劉陳杰:對中國金融週期指數監測顯示,當前中國的金融週期處於高漲階段,維持金融穩定是重中之重,刻不容緩。

從錦州銀行看中國銀行業系統性風險

Orient Capital Research董事總經理科利爾:從表面上看,由國有五大行主導的中國銀行業不大可能爆發危機。但如果我們把目光下移至中小城鎮,就會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

國安法
中國新國安法的泛國家安全觀風險

香港大學法學教授傅華伶:新國安法會爲相關權力執法部門擴權提供了法律根據。在沒有政治參與、司法獨立、新聞自由和公民社會的制度下,難免有國家安全成爲國家暴行託詞的風險。

中國不應再錯過開放石油市場時機

天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高巖: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國際原油市場價格低迷,對中國石油產業是一種危機,但也爲加快石油體制改革提供了好機會。

爲商業而合作

FT專欄作家希爾:赫弗南在新書《更大的獎勵》中講述了競爭的危害性,這位經歷豐富的企業家作家給目前遭遇危機的商業開了劑良藥:合作。

「下輪危機將在2020年到來」

債券基金經理岡拉克表示,諸多問題將在2020年前後集中湧現。屆時可能出現的情況包括:企業債再融資需求加大、社保支出導致聯邦政府赤字飆升和中國人口老齡化。

清算所可能引發下一場金融危機

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強森:下一代系統風險隱藏在什麼地方?不妨看一看清算所。把風險推給私人實體,與存款保險制度或由央行提供流動性後盾終究不是一回事。

英國
英國應儘快決定是否退出歐盟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英國首相卡麥隆決定在2017年前後就英國是否退出歐盟舉行全民公投。但我認爲,卡麥隆最好儘快做出決定。

美國經濟初顯「病癒」跡象

儘管一些可能拖累美國經濟的因素依然存在,比如政府減赤措施,但在幾個受危機重創的領域——信貸、住房和勞動力市場——都出現了重返健康狀態的早期跡象。

危機時刻

FT專欄作家希爾:企業在危機時刻僅靠誠實是不夠的。如果管理者無法制定一個成功的戰略,那麼誠實、信任、溝通和共同犧牲都會變得一文不值。

危機
公司危機的徵兆

FT專欄作家盧克•強森:危機四伏的公司有著諸多徵兆。這些徵兆並非經典的財務比率,而是公司已從根本上走向衰落的表現。

債務
發現下一個泡沫

理察•米爾恩:儘管發現下一個泡沫十分困難,但一些策略師和投資者表示,答案應該相對簡單:跟蹤各國的債務情況。

財政
財政「截流」更需「開源」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歐元區財政整頓很大程度上在於縮減開支,然而,各國政府不應迫於眼前壓力犧牲未來。

分析:達佛斯的中國聲音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去年達沃斯論壇上斥責西方國家把世界帶向危機邊緣。一年之後,在副總理李克強前往論壇之際,危機催生的國際共識正開始瓦解。

商學院
商學院圍繞危機調整課程

美國和歐洲的商學院正在對課程進行或大或小的調整,包括微調課程內容,引進新的課程、研討班甚至新的學位,以便向學員傳授本次經濟危機的教訓。

調查:法國人對未來10年最悲觀

儘管經濟衰退嚴重,但美國人比歐洲人更樂觀

王敏正
王敏正談抗擊經濟危機

雲南省昭通市市長王敏正談當地政府如何應對沿海經濟放緩帶來的大量農民工返鄉潮,在危機期間如何扶植地方企業,以及如何運用財政支持和寬容的信貸環境發展地方公共事業。

危機
趁著危機擴張

FT專欄作家強森:經濟低迷,企業不能一直靠削減成本勉強度日,到一定階段必然面臨發展或破產的抉擇。資金充裕的企業應趁機積極進行收購,搶佔市場份額。

杜拜
杜拜風光不再

杜拜的公路和酒店明顯安靜了,一度過高的租金也變得更爲合理了。對於那些被一年四季的陽光和免稅的生活方式吸引到杜拜去的數千名外籍人士而言,派對已然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