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包商被接管:去槓桿仍在「中局」

周浩:去槓桿、防風險和保成長這幾個看似矛盾的選項,再一次成爲選擇題。包商銀行是大膽也謹慎的新一步,也是金融去槓桿的延續。

包商銀行被中國央行和銀保監會接管,成爲中國金融歷史尤其是同業金融市場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一時間,市場擔心更多的中小銀行可能會被接管,因此,即使在銀行間市場流動性仍然相對寬裕的狀況下,中小銀行的實際流動性狀況卻因爲各種擔憂出現了更多的困難。在筆者看來,市場對每一次事件的看法都會因爲其「特殊性」有所不同,但一系列事件的共性也是顯而易見的。總體而言,包商銀行事件是數年來金融去槓桿的延續而已,換個角度來看,金融去槓桿仍然在「中局「。

出於審慎考慮,上週五,中國央行再度出手,決定於2019年6月14日增加再貼現額度2000億元、常備借貸便利額度1000億元,加強對中小銀行流動性支持,保持中小銀行流動性充足。中小銀行可使用合格債券、同業存單、票據等作爲質押品,向人民銀行申請流動性支持。央行的行動表明,市場上廣爲傳播的中小銀行流動性困難並非空穴來風,央行出於防微杜漸的考慮,爲中小銀行提供流動性和信用支持,總體而言,有序去風險仍然是結構性降槓桿的主旨。

簡單回顧一下,5月24日,包商銀行被監管機構宣佈接管,官方的解釋是出現「嚴重信用風險」,對這一說法市場有各種解讀。簡單而言,金融機構的核心是資本,換句話說,無論有多麼嚴重的風險,只要資本金足夠,那麼理論上而言風險都是可控的。但「嚴重信用風險」的表述,似乎表明包商銀行要麼未能正確計算風險加權資產,抑或資本獲取的方式存在疑問,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您已閱讀29%(600字),剩餘71%(14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