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

書評
回望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黑暗年代

巴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那段時期與當今是否相像?威瑪共和國是否註定滅亡?兩部關於那段時期的引人入勝的著作加深了我們的理解。

一戰
戰爭的記憶與和平的維繫——寫在一戰結束百週年紀念日

張倫:百年已經過去,但一戰依舊纏繞著我們。不瞭解一戰,某種意義上講是無法明瞭我們所生活的當下世界的。

讀者有話說:天地有正氣

讀者mooren:讀到《一戰與中國:遲到的歷史公義》的結尾,我不可抑制地流淚,並聯想起了文天祥的《正氣歌》。

一戰與中國:遲到的歷史公義

魏城: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戰也啓動了中國現代史巨車之輪,助推人包括在一戰中流汗流血的華工。

一戰停戰協議的教訓應被銘記

庫柏:在國際關係中,哪怕是你的對手,也要像對待長期商業夥伴那樣對待他們。如果你爲了短期利益傷害他們,他們不會忘記。

歐洲的燈熄滅了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凱恩斯慢慢感到了心痛。他所熟悉的那個世界,猶如一個維多利亞時代雍容典雅的瓷花瓶,摔得粉碎。一戰結束後,歐洲幾乎十室九空。

戰爭
我們這個時代的和平

「如果一戰計程車兵們有Twitter的話,那場戰爭早就被結束了。」儘管我們每天仍然從媒體上看到大量的戰亂和衝突,但今天其實是史上最和平的時期之一。儘管拿破崙是比歐蘭德更高階大氣的領導人,但人們還是更願意生活在歐蘭德的時代。

一戰
中國與1914

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許多西方人讀不懂中國,覺得中國學者總是悲情,部分是因爲他們不瞭解中國百年前那段歷史。只有瞭解那段苦難,才能明白中國選擇的發展路徑。

一戰
一戰爆發100週年的警示

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佛格森:一戰給我們留下的真正教訓是,只要決策者犯下一系列錯誤,即使是看似不起眼的較小危機,也能演變成全球衝突。我認爲,用制裁將普丁逼得除了屈服或者戰鬥以外別無選擇,就是一個錯誤。

一戰
財政部的戰爭英雄

100年前一戰爆發。英國公務員們做了大量的工作支持戰爭,尤其是財政部的工作人員,爲極爲關鍵的戰爭融資立下了大功。英國財相奧斯本撰文說,我們應該紀念這些幕後的英雄,瞭解他們的故事。

一戰
凱恩斯在1919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政治家關心政治得失,外交官爭論禮節,經濟學家著眼全域性和未來設計政策方案。當凱恩斯的「偉大方案」無疾而終,就有了《和平的經濟後果》。

馬航
馬航成爲烏克蘭巴爾幹化的犧牲品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者孫興傑:歷史的細節不會重複,但歷史的邏輯卻不斷復活,烏克蘭已在巴爾幹化。而MH17被擊落的真相卻有可能不幸成爲地緣政治博弈的籌碼。

一戰
六月槍聲 八月砲火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很多人想要、但沒有人想到要來的是什麼的一場戰爭。是短視和貪婪、自私加懦弱、狂熱與激情揉合起來,突然產生了劇烈的化學反應。

一戰
塑造世界格局的三大事件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今年是一戰爆發100週年、諾曼底登陸70週年、蘇聯解體和天安門事件25週年。過去的100年,人類既經歷了極端的合作,也經歷了極端的衝突。面對似曾相識的選擇,我們以何種方式來應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將塑造未來100年的歷史。

一戰
書評:爲一戰辯論不休

FT撰稿人克拉克:英國人對一戰這段歷史的看法在不斷變化。近期出版的三本著作雖內容迥異,但作者都認爲:一戰問題的結論具有開放性。

一戰
和平:21世紀的主旋律

FT專欄作家庫柏:當今世界的大局是和平。100年前歡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人會認爲我們柔弱無力。但他們連機關槍都沒有聽說過,而我們見過原子彈。

也談中日交惡困局與一戰教訓

復旦大學歷史學教授馮瑋:日本民衆對中國逐漸喪失「親近感」,與日本政府和媒體借中國軍力增強渲染「中國威脅論」不無關聯。但中國是否也因對此進行反思?

一戰
精英失敗危及世界未來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一百年前歐洲精英的失敗導致了一戰,那場大災難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當代西方精英的失敗則導致了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如果精英們繼續失敗,憤怒的民粹主義者便會興起,最後,怒潮可能會吞噬我們所有人。

一戰
孟德斯鳩大戰凱恩斯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有句名言:「商業的自然結果是帶來和平」,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則認爲,自由貿易與資本流動反而可能燃起戰爭。從歷史和現實來看,誰說的對?

一戰
深刻反思一戰教訓

FT專欄作家拉赫曼:今年是一戰爆發100週年,當代大國政治家應該更多地反思一戰教訓: 1914年,當時的傳統世界霸主英國之所以被捲入戰爭,正是因爲它與崛起中的德國互爲對手;如今的危險是,因擔心中國的崛起,與日本結盟的美國可能被捲入亞洲的衝突。

一戰
FT社評:我們應該反思一戰教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個世紀後,我們不必擔心世界將面臨那樣一場劃時代的重大災難,但今天與彼時仍有一些令人不安的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