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日關係

也談中日交惡困局與一戰教訓

復旦大學歷史學教授馮瑋:日本民衆對中國逐漸喪失「親近感」,與日本政府和媒體借中國軍力增強渲染「中國威脅論」不無關聯。但中國是否也因對此進行反思?

1月22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在達佛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接受記者採訪時稱:「現在的日中關係和一戰前的英德關係相似。英德兩國在一戰前貿易往來非常密切。但英德間的經濟關係這並未阻止1914年大戰的爆發。」

安倍上述言論隨後被中國外交部嚴詞批駁。23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兩度爲安倍辯解,稱,安倍是想強調「必須要避免這一情況再次發生」。24日,日本政府表示,「報導造成了安倍未明確否定武力衝突的印象,引發了誤解。」

不管安倍所言的具體含義何在,但以一戰前國際局勢比喻眼下大國關係,早有先例。美國前國務卿、著名戰略家季辛吉在《大外交》一書中,就曾以英德關係類比中美關係。他指出,中美之間「戰略與經濟對話」更多是解決經濟等實際問題,缺乏戰略互信。這種情況若不改善,有可能如19世紀末英德關係從合作走向對抗。確實,互信的缺失,也是影響中日關係的重要因素。

您已閱讀16%(369字),剩餘84%(19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