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一戰

塑造世界格局的三大事件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今年是一戰爆發100週年、諾曼底登陸70週年、蘇聯解體和天安門事件25週年。過去的100年,人類既經歷了極端的合作,也經歷了極端的衝突。面對似曾相識的選擇,我們以何種方式來應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將塑造未來100年的歷史。

今年是一戰爆發100週年,諾曼底登陸70週年,蘇聯解體和天安門事件25週年。100年前,歐洲脆弱的秩序分崩離析。70年前,民主國家對極權歐洲發起了攻擊。25年前,歐洲成爲一個自由的整體,中國則選擇了市場經濟加一黨制。如今,我們邁入全球資本主義時代已有25年。但這個時代面臨的政治和經濟壓力也日益明顯。

1913年,西歐是世界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它創造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產出(這還是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按這種方法計算得出的窮國產出佔比,要高於按市場匯率計算得出的)。歐洲的一個個帝國直接或間接控制著世界的大部分地區。歐洲企業主導著世界貿易和金融。儘管美國那時已經擁有了世界最大的一體化國民經濟,但它仍然是一個邊緣國家。

歐洲大國之間的爭鬥打破了這種世界格局。那場戰爭引爆了俄羅斯(以及後來一系列)的共產主義革命。它改變了大西洋兩岸的實力對比,導致全球經濟穩定須仰美國鼻息,因爲那時美國已成爲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它決定性地削弱了各個老牌帝國,摧毀了歐洲人的自信。一戰沒能完成的事情,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納粹主義和二戰替它完成了。到諾曼底登陸時,世界經濟已土崩瓦解,歐洲匍匐在地,大屠殺(the Holocaust)的罪惡正在上演。災難達到了頂峯。

您已閱讀24%(530字),剩餘76%(16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