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一戰

深刻反思一戰教訓

FT專欄作家拉赫曼:今年是一戰爆發100週年,當代大國政治家應該更多地反思一戰教訓: 1914年,當時的傳統世界霸主英國之所以被捲入戰爭,正是因爲它與崛起中的德國互爲對手;如今的危險是,因擔心中國的崛起,與日本結盟的美國可能被捲入亞洲的衝突。

反思歷史能否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當下面臨的問題?如果能的話,今年的一戰爆發百年紀念活動,可能爲全世界帶來一項巨大的福祉——促使當代政治家更多地反思薩拉熱窩事件,少花些時間擔心「慕尼黑危機」。

當然,「薩拉熱窩事件」和「慕尼黑危機」分別是指一戰和二戰爆發前的兩場外交危機。然而,這兩起事件一直被用來作爲兩種截然不同的外交事務處理方法的依據。如果領袖們警告人們要嚴防「慕尼黑危機重演」,那麼他們幾乎絕對是在主張對挑釁行爲採取強硬手段——通常是通過訴諸軍事手段。但如果領袖們提到「薩拉熱窩」,那他們就是在提醒人們要嚴防戰爭爆發。

史學家通常認爲,在1938年慕尼黑危機中,英國和法國對希特勒(Hitler)的姑息是個嚴重的錯誤,這種綏靖行爲導致了大戰的爆發。相形之下,1914年夏天,奧地利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後引發的一連串事件,讓大多數歷史學家感到震驚——他們驚異於歐洲居然那麼毫無顧忌地就滑向了戰爭。在講述一戰爆發的引人入勝的新書《戰爭終結和平》(The War that Ended Peace)中,瑪格麗特•麥克米倫(Margaret MacMillan)哀嘆道:「1914年世界政壇的所有關鍵人物中,沒有一個稱得上是偉大和富有遠見的領袖,沒有一個有勇氣挺身而出,抵擋住把世界推向戰爭深淵的壓力。」

您已閱讀27%(546字),剩餘73%(146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狄恩•拉赫曼

吉狄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在英國《金融時報》主要負責撰寫關於美國對外政策、歐盟事務、能源問題、經濟全球化等方面的報導。他經常參與會議、學術和商業活動,並作爲評論人活躍於電視及廣播節目中。他曾擔任《經濟學人》亞洲版主編。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