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治

人類成爲戰爭中最薄弱的環節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柯克爾:自2007年以來,美軍一直在嘗試設計下一代「有意識」的機器人。未來,機器人或許能夠評估自身行爲的後果。

修昔底德(Thucydides)稱戰爭是「人類本性」,這是這位古希臘歷史學家願意提供的唯一定義。從一開始,戰爭與人性就交織在一起不斷演變。問題是,21世紀的科技正在以極其令人不安的方式改變著我們對戰爭的理解。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在2003年的一份公開報告中指出:「人類(因素)正在成爲最薄弱的環節。」DARPA是五角大廈負責美軍技術開發的機構。

問題是,人類易犯錯,因此無人機(無人駕駛的空中飛行器,構成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重要一環)的「飛行員」也沒有什麼與衆不同之處。他們連續數小時坐在控制檯前(往往每次持續8小時甚至更久),分析傳輸到螢幕前的影片流。這項工作要求很高,因此往往交給年輕人來做,有些人甚至只有19歲。有些人感覺壓力過大;牧師和心理學家往往隨伺在側,幫助他們應對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在線和線下生活,即軍事世界和每晚回到家中的普通世界。

但從軍方的角度來看,或許最大的挑戰是,無人機駕駛員可能出現「認知過載」。這個詞用來描述這樣的情景:需要處理的資訊超過了大腦存儲或者處理所接收資訊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麼幾乎轉眼即忘手頭的資訊,要麼無法判斷接收的資訊是否與存儲的資訊相悖或相符。神經系統科學家開始監測飛行員的腦部活動,讓他們更加警惕附帶損害。通過讓飛行員專注於不同的事情上,科學家實際上重構了他們注意力系統的功能。飛行員變得半自動化了。

您已閱讀42%(586字),剩餘58%(8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