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

中國與1914

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許多西方人讀不懂中國,覺得中國學者總是悲情,部分是因爲他們不瞭解中國百年前那段歷史。只有瞭解那段苦難,才能明白中國選擇的發展路徑。

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歲月裏,中國充滿動盪和變革。被迫與列強簽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累計賠款大約13億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清政府十多年的財政支出,瀕臨破產。大清王朝的僵化和腐敗使之病入膏肓,風雨飄搖。

中國社會充滿憤懣,也滿懷渴望,對於中國,正像對於歐洲,後來發生的事件將塑造一個新的現代。許多知識分子、志士仁人奔走於國內國外,尋找救國的思想。反對腐朽王朝的口誅筆伐和武力討伐也已風起雲湧。1911年武昌起義的成功,把孫中山和他所領導的革命黨人推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孫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權和民生」的「三民主義」給中國帶來新的希望。

然而,新生的革命政權無法解決千瘡百孔的中國所面臨的種種挑戰,甚至無法解決政府最基本的財政需求。而西方列強在中國只想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並不關心中國的福祉,對革命黨人的成敗毫無興趣。孫中山就職不到一個半月,就不得不把總統之位讓給了有槍、有錢又得到列強支持的袁世凱,由他完成迫使末代皇帝溥儀徹底退位的使命。

您已閱讀25%(424字),剩餘75%(12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