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驅逐現代人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容閎的命運似乎恰好說明,具有現代意識與才能的個體是多麼容易在中國的變革中被排擠出局。直到今日,我們似乎仍未走出這種循環。

一戰
中國與1914

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許多西方人讀不懂中國,覺得中國學者總是悲情,部分是因爲他們不瞭解中國百年前那段歷史。只有瞭解那段苦難,才能明白中國選擇的發展路徑。

與憲政擦肩而過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清政府之遲疑,與革命黨之急進,一起把中國的憲政推進了墳墓。五千年曆史,轉瞬錯失前進現代化的時機。

誰是辛亥傳人?

FT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儘管10月天安門廣場上豎起了巨幅大孫中山肖像,許多紀念活動都照計劃舉行。但也有一些與辛亥革命相關的紀念活動被神祕取消。

沒有人民的民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先是革命黨自娛自樂,後是上流階層分潤摘果,與人民並無關係。

媒體札記:革命百年之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一週以來中國社會對辛亥百年的回顧中,取向差異不僅體現在官方與網路輿論場之間,也體現在由民間意見領袖掌握麥克風的媒體管道中。

辛亥革命與「新中國」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馬國川:辛亥革命之後,「新中國」成爲拋棄一家一姓之王朝、追求中國社會進步的人士的共同奮鬥目標,但至今,「新中國」的藍圖仍未完全施工。

辛亥回眸:革命遠非一勞永逸

民間歷史學者維舟:革命常常讓人忽略發生在它之前的「小修小補」。「把中華民族從根救起」的思維慣性延續至今,然而「從根救起」最終也可能變成「連根拔起」。

辛亥革命的決定因素——民心

讀者sea_song:辛亥革命成功是歷史的必然——民心已成,僅此而已。但辛亥革命的問題也恰恰在此。民心求變,但不知該如何變。局面就淪爲了亂世。

我們還在歷史輪迴中打轉

讀者hydalisk:中國的歷史就是不停在重複,至今也跳不出那個特權階級統治的怪圈。可以肯定,我們依然在這個兩千年就開始的輪迴中打轉。

辛亥百年反思「革命」

FT中文網公共政策編輯劉波: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今天我們能以如此熱情投入對百年前一場劇變的回述,無疑也承載了一些現實的期望、對變革的希求。

何兆武談辛亥百年:革命不能只換招牌

現年90歲的中國著名學者、翻譯家何兆武先生在接受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馬國川採訪時表示,革命不能只換招牌,不換內容,但一百年來中國的招牌換得多,實質內容變得少。

辛亥年:巨人死於感冒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辛亥前的數年,中國朝野上下的改良派與革命派展開了一場賽跑,各自都有必勝的理由,各自又牽繫於偶然性的骰子。最後,骰子滾向了革命派。

讓辛亥百年成爲中日和解契機

日本亞太政經調研中心理事長蔡成平:日本當時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反清基地」的角色,孫文的「大亞洲主義」也引起廣泛共鳴,但目前兩國「解套」仍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