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與「新中國」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馬國川:辛亥革命之後,「新中國」成爲拋棄一家一姓之王朝、追求中國社會進步的人士的共同奮鬥目標,但至今,「新中國」的藍圖仍未完全施工。

1902年6月,29歲的梁啓超在《杭州白話報》上發表文章首次提出:「千句話並一句話,因爲是舊中國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種新中國。」同一年,梁啓超還在政治幻想小說《新中國未來記》裏描述了以立憲民主爲基礎的現代中國的理想藍圖。從此,「新中國」成爲拋棄一家一姓之王朝、追求中國社會進步的人士的共同奮鬥目標。

僅僅九年後,辛亥革命爆發,大清王朝黯然謝幕。「新中國」——「中華民國」真的成立了。是的,這是一個全新的中國:與延續近兩千年的帝制所維護的專制獨裁不同,中華民國的立國價值取向是立憲民主。

「說起民元的事來,那時確是光明得多,」當時在南京教育部任職的魯迅後來曾回憶說,「覺得中國將來很有希望。」可是,很快希望變成了失望,因爲憲政未立,民主不彰,「城頭變幻大王旗」,政治舞臺上「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場。」但是復辟帝制已成妄想,不管是北洋軍閥,還是革命黨,沒有任何一方拋棄「中華民國」的旗號。

您已閱讀16%(389字),剩餘84%(20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